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只借一美元     
《广西经济》2005,(1):58-58
一位犹太商人来到一家银行贷款部,对贷款部经理说:“我想倍点钱。”“完全可以,休想借多少呢?”“1美元,可以吗?”贷款部经理显出十分诧异的神情,此人穿戴十分阔绰:名贵的西服,昂贵的手表,镶宝石的领带夹子。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也许,这是一种试探,试探银行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于是他立即装出十分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多少都可以照办。”  相似文献   

2.
香港的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他从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购草编的小筐,出口西方用于家庭盛面包、水果。最初的采购价格是每只筐3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15元多,算是有相当丰厚的利润了。这立即吸引了周围许多企业生产草编小筐,同时开始展开价格竞争。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商人朋友一起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忽然,他停住了脚步,好像听到了什么。“怎么啦?”他的商人朋友问他。昆虫学家惊喜地叫了起来:“听到了吗?一只蟋蟀的鸣叫,而且绝对是一只上品的大蟋蟀。”  相似文献   

4.
徐斌 《西部论丛》2008,(11):13-13
有一个笑话,一位算命先生由于预测水平极高而名闻遐迩,一个家伙不服气,上门挑衅算命先生:“你既然算得这么;隹,那么你说我家里明天要发生什么事情?”算命先生看也不看他一眼说:“明天你家茶壶肯定碎。”这家伙回家后拿着茶壶整天盯着,嘴里一直念叨.“我要看它到底怎么碎?”他老婆和他打招呼,他左右都不理睬,只一直盯着茶壶。  相似文献   

5.
两种贫穷     
这是二个人写的。一个写道:一位外商到某一贫困地区考察,目睹一贫困户全家老小吃饭的碗,竟是几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让他吃惊的是全家连一双筷子也没有,吃饭时都是直接用手抓。他便许诺给这户人家物质的帮助。可是当他走出他们的家门后,又马上改变了主意:他看到这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长着极适合做筷子的竹子。另一个写道:一位领导到一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女工家“送温暖”。这位女工的丈夫早几年病逝,欠下了好多钱,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残疾。女工微薄的薪水养三个人,还要还债。但当领导见到这位女工时,却发现她脸上的笑容就像…  相似文献   

6.
20年前,孙喜灵踏上工作岗位来到烟台市中医院,这当时在烟台还真是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他是烟台市第一位中医博士。 20年后,他成为博士生导师,自己又带出了一批批中医博士。如今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是国家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的带头人,有一所属于自己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并承担学生的临床带教与培养任务。 他曾经自嘲:刚刚从医时“是知名度很大的小医生”。一个博士的帽子,让他从起步就有了不小的品牌价值。他又说,这“徒有虚名”让他一开始便不敢有丝毫马虎,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砸了“牌子”。也可以这么说,学历的头衔,使他一开始就登上了人生的豪华舞台。  相似文献   

7.
北晚 《宁波经济》2000,(1):14-14
爱国者的个性也挺有趣。某街住着位脾气耿介的靳老先生,一日突然有了新发现,追着问人:“原来钱的称呼也分厚薄呀,您瞅,日本叫日元,英国,1英镑,咱中国,1人民币,凭啥它美元就可以,1美金?”以至于女儿由美国汇款,他也懒得取,在老伴的督促下不得已去趟银行,只听老爷子隔着柜台叫板:“劳驾您呐,给我取那200块美国钱!”——偏不提美金二字。  相似文献   

8.
成功者善于放弃!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刚买的新鞋不小心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显然,老人的行为已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  相似文献   

9.
抵制诱惑     
《中国集体经济》2010,(9):33-33
有一位新员工到银行上班,担任出纳。有一次,银行老板问他:“你手中数的是钱吗?”他很老实地回答:“这当然是钱。”过一段时间,老板又问他:“你手中数的还是钱吗?”他如实说:“这是钱。”  相似文献   

10.
“欧元叉涨了!”,交易员大喊着跑进来。戴维看看行情显示器,欧元一美元、欧元一英镑、欧元一加元都在升,一幅势不可挡的样子。特别是欧元一美元,竟然触及了1.09,而二个月前,才只是0.97。这是数十年一次的大行情,欧元很强、美元很弱,现在连傻子都知道这点,而市场现在几乎发挥到了极致,令人瞠目结舌。隐隐地、戴维有些不安。市场过度趋同了,他问自己:“让美元下跌的动力还在吗?”  相似文献   

11.
《广西经济》2005,(4):53-54
要说沃尔顿,就不能不提他的父亲萨姆,因为作为2001年世界新首富的沃尔顿,自父亲那里承袭了两样东西:数以百亿美元计的财富和低调的作风。沃尔顿是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一马特”的老板,曾经慷慨捐出数亿美元给美国5所大学。不过,人们在沃尔一马特的网页上根本找不到沃尔顿的“玉照”,外界只知道他现居于阿肯色州故居附近,过着有节制而绝非穷奢极侈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钓鱼     
《中国招标》2010,(38):53-53
一个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金表遗失在谷仓里。他遍寻不获,便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要人们帮忙,悬赏100美元。  相似文献   

13.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沪港经济》2007,(1):40-41
1981年,16岁的安徽少年刘应成来到少林寺,被当时的方丈行正收留。而他眼前的寺院,距离全盛时期的百倾土地、千余僧众,已经太遥远了,除了十几位僧人和20来亩田产之外,只剩下几座萧条的庙宇。25年过去了,当时的少年贫僧成了富甲一方的少林寺方丈。但他始终记住师父的教诲:“艰苦是一种历练。”  相似文献   

15.
王庆 《中国报道》2008,(3):110-110
次贷危机不会成为压垮美元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元这只正在“减肥”的骆驼比马仍然大很多。  相似文献   

16.
《天津经济》2010,(2):79-79
在所有已公布这一数据的省份中.河北GDP总量排名位罟全国第六位:不过,从人均GDP来看,河北人均GDP在3741美元左右.在全国位刊第十名左右。上海、北京、天津位列全国前三。其中,上海2009年人均GDP超过11000美元.  相似文献   

17.
东京有一位名叫清水龟之助的邮差,他在岗位上所做的事情能给今天的经理人带来很大的思考。清水龟之助曾经由于工作单调乏味而感到厌倦,有了换工作的念头。一天,当他看到信袋里只剩下一封信还没有送出时,他叹道:“把这最后一封信送完.我马上递交辞呈。”然而这封信的地址因被雨水浸湿而模糊不清,因此他找了好几个小时,仍然摸不到头绪。由于这将是他邮差生涯的最后一封信,他发誓一定要送到收信人手上。他耐心地穿越街巷,四处询问,好不容易在黄昏时送达目的地。  相似文献   

18.
责任心     
《民营视界》2006,(3):34-34
也许你也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说:对过失负责。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他终于还给了父亲12.5美元。  相似文献   

19.
王慧 《中国高新区》2010,(3):123-123
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是满满的。就这样,两年以来,日复一日,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一桶半水回家。  相似文献   

20.
马云和孙德良是杭州互联网浙商中的两位代表性人物,而且可以很轻易地从他们身上找到若干共同点:比如都做电子商务,比如都是英语说得跟母语一样的溜,比如他们都能证明“男人的长相跟智慧成反比”这一“新经济定律”。事实上,40不到的孙德良身上更多的是“不同点”。他是一个不需要参照系的人比如截止到20l0年,他竟然未跨出国门一步:到现在为止,还没学会开车;他一年下来的饭局应酬,少到个位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