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相对缺位,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农业保险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的保障.2007年中央1号文件把农业保险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决定吉林省作为全国六个农业保险试点省之一.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有效地推动了吉林省农业保险健康、快速发展.尽管如此,吉林省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农民对农业保险缺乏了解、保险条款难以理解、保费过高、保险理赔额度偏低、保险品种单一、经办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保险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吉林省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分析和研究吉林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使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农业发展,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山东省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山东省农业保险开展的历史情况,以及目前的农业保险试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探讨符合山东省省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农业保险不是私人物品,而是准公共物品.官兵 (2008) 却独树一帜,认为农业保险不是公共物品,而是私人物品.然而,他仅反驳了"农业保险是公共物品"的观点,就得出农业保险是私人物品的结论,这值得商榷.农业保险不是公共物品,也不是私人物品,而是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更接近于私人物品的准公共物品.所以,发展农业保险,必须从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上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广西农业保险供给不足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广西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非赢利性与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不一致、农业保险责任的确定与保险费率的厘定比较困难、定损理赔难度大、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防范难、农业保险人才匮乏和农业保险赔款赔付率偏高等诸多原因,广西农业保险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保险市场需求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供给不足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保险和广西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影响到以广西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应从加快广西农业保险的地方立法、争取中央财政对广西农业保险的支持、营造良好农业保险发展环境和健全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增强农业保险的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业保险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都对农业保险存在客观需求.本文分析了制约农业保险供给的原因,从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加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和培植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三方面提出发展农业保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伟 《西部金融》2007,(2):12-14
日本农业保险被认为是世界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文章介绍了日本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制度结构、主要经验和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严重,农业损失不断加大,农业保险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推广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产品与制度创新,建立适合的农业保险模式.产品与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有效平衡农业保险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关系以及是否需要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是其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1990-2011年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构建供求双曲线型非均衡计量模型来分析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前后的农业保险市场的非均衡性.实证结果表明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保险市场供求朝均衡方向发展.最后提出应大力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提高农民农业收入以及尽快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有效抵御农业风险、稳定农业生产的惠农政策.自从2007年7月陕西省在泾阳县试点开办奶牛保险以来,咸阳市通过政策创新,加大投入力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很快,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保险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保护将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于非价格保护,WTO有关协议提供了"绿箱政策",允许各国采用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如农业保险保护农业.因此发展农业保险,是在WTO条件下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的也是可行的政策之一.我国农业保险处于困境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也远未成为农民的有效需求和普遍选择.基于此种现状,我国农业保险的现实选择是根据农业保险的需求特征,利用多种行政和经济手段吸引农民投保;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农业保险的利益诱导机制,吸引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实施财政支持型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组织制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促进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协调发展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至关重要.剖析和总结二者协同发展的优势与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矛盾及出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农业保险的试验走过了21年的艰难的不算成功的历程。从保险经营的角度分析起来,试验者遇到了6大矛盾:1.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购买力较低的矛盾;2.农业和农业保险的较低预期收入与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的矛盾;3.农业保险利益的外在性与保险双方长远利益的矛盾;4.在较大范围分散农业风险的需要与试验范围狭小的矛盾;5.在较长时间里分散农业风险的需要与农业保险实验在一个地区不连续的矛盾;6.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质与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的矛盾。本文提出了两种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供选择的制度模式:由政府主办,并由政府设立相关机构从事经营的模式,和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解决好农业保险与农民增收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本文在借鉴和回顾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构建农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模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变迁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制度创新不足,缺乏可行性强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瓶颈.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首先应该受到其制度的约束,当然也包括大环境所导致的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依托,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探索并总结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历史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一是农业保险法规不健全.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对相关法律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而我国目前没有一套系统的农业保险法规.在农业保险实际操作中,保险双方产生纠纷时,除了一般的民事法律外,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调整人们在保险活动中的关系;此外,农业保险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强制保险"和<农业法>中规定的"农户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保险,任何组织不得强制"相矛盾.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发展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法国和西班牙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建立中国特色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要认真总结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积极推进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争取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为农业保险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2003年起我国开始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经营.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着有效供需不足、政府支持乏力、巨灾风险累积等突出矛盾与问题.在当前农民收入较低和国家财力支持有限的约束下,作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客观上需要政府支持.同时由于农业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保险合作社经营原保险、国家经营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基金、巨灾风险债券化三个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作为政策性保险的补充,实现农业保险自身稳定经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就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中产生的五种农业保险模式而言,青海省不能简单采用某种模式,需结合青海省农牧业区域发展状况,建立政府引导结合型农业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本文从农业风险的基本含义出发,借助其他学者的研究,以充分的数据论证分析武汉城市圈农业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应对农业风险最有效的保险策略:第一,政府全力以赴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第二,尽快出台地方农业保险规章条例;第三,吸收社会资本创建地方农业保险公司;第四,构建特大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第五,不断拓展农业保险新产品促进两型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