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约有250年历史,经历创立、兴盛和重构三个发展时期,是高等教育组织适应社会需求的产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旧大学的批判,启蒙运动和第一次产业革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欧洲早期的农业专门学院;近代科学革命向生物学领域的延伸和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美国赠地农学院的建构和大学化;第三次产业革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构了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有100余年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晚清至民国的综合化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的专门化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多样化时期。中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面向经济全球化和正在兴起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探索实施"新农科"教育。  相似文献   

2.
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乎高等农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涉及"三农"发展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然而,与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相比,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在数量和能力方面都不能满足现实要求。本文通过对农业行业人才需求与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探寻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从专业思想教育、创业教育、就业配套制度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关系,构建了“农业农村发展—教育组织形态—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特点”分析框架,对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演变进行观测。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农务学堂教育向现代农业科学教育的转型,100多年来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共出现了五次群发性激烈变革,本文归纳为高等农业教育的五次转型。在高等农业教育机构形态方面,先后出现了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单科性农学院、多科性农业大学和农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目前正朝着创业型大学方向转变。每次转型期历时10年左右,形成了阶段性稳定的教育制度,但新的社会需求又孕育着下一次的激烈变革,总体上符合生命周期律。深入研究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转型规律,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的新农科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高等农业教育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高等农业教育需要创新发展,新农科建设迫在眉睫。系统整理了新农科相关研究文献,希望为新农科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当年,四川执政当局即改四川通省中等农业学堂而为开设农、林、殖边三科的四川公立高等农业学堂,四川高等林业教育由是而拉开了序幕。以后易名为四川公(省)立农业专门学校(1916年)、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年)、四川省立农学院(1931年)和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1949年),一直都设有林科或林学系。其历届毕业生近300名。抗战军兴,今四川西昌又有国立西昌(康)技艺专科学校的建立(1939—1949年)。该校设置三年制、五年制农林科,分招高、初中毕业生,实行综合农林教育。及至抗战胜利,东北大学自三台北返,私(省)立川北农工学院随即成立(1946—1949年),也实行综合农林教育。在抗战期间,设有林学系的国立中央大学、私立金陵大学和设有农科的私立铭贤学院,分别由南京、山西迁至重庆沙坪坝(1937—1945)、成都华西坝(1937—1945年)以及金堂城厢(1939—1949)继续办学。它们在培养大后方高等林业技术人材、发展大后方高等林业教育以及致力于中国林业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无疑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韩国江原道(省)是韩国的农业大省和强省,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大,盛产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季节变化显著,人口密度小,有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科技教育发达,仅道内江原大学就设有农业大学、畜产大学、兽医大学、林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部等,农业大学内还设有农村社会教育院,专门负责省内的农民教育,行政负责人员和教师多半是各农口大学的教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傅琼 《中国农史》2007,26(1):33-41,76
美国与近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为了争夺中国市场和资源,争取中国人的认同和亲善,也为了增进中美高等教育交流活动,美国倡导并参与了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建设的几乎整个过程。通过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农科院系、留美中国农科学生的培养等途径,对近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和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训练了一批农业教育专家,也为美国势力进一步渗入中国打下了文化基础,并为中美高等农业院校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震惊与困惑的中国人领悟了日本称雄的原因:二十几年前,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大力兴学。政事一新,如今才雄视东方。维新变法派始兴新学,1898年创立了京师大学。1905年废除科举,筹建京师大学堂所属七个专科大学,农科大学为其中之一。农科大学下分四门;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和兽医。它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西学的重实求用为主要教学原则。制定了监督、考试制度及录用原则。广泛延聘了融东西学于一炉的师资队伍,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引入欧美优长,兼容并包,迅速与世界农业科学教育体系接轨。学校建起了实习农场、畜栏禽舍、园圃林场、实验室、制造室,添置了各实验仪器设备,开一代农业教育新风。  相似文献   

9.
韩国江原道(省)是韩国的农业大省和强省,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大,盛产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季节变化显著,人口密度小,有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科技教育发达,仅道内江原大学就设有农业大学、畜产大学、兽医大学、林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部等,农业大学内还设有农村社会教育院,专门负责省内的农民教育,行政负责人员和教师多半是各农口大学的教授.  相似文献   

10.
1914美国教会在南京办的金陵大学增设农科,接着教育部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增设农业专修科(1920年改组为东南大学农科,1928年改称中央大学农学院)。1913年以前,中国最早办的一些农业学校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很少开展科研和推广,南京这两所高等农业学校采用美国一套农业教育办法,比较重视科研和推广,又得到教会和国内外社会团体、工商企业经费上的资助,开展了一系列对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使南京成为当时中国农业教育和科研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较之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手段和目标。文章旨在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和困难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背后的成因与制约因素,以期为以高校新农村研究院为抓手、从科技引领和支撑的角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该文从协同创新理论出发,基于对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地调研,采用文献梳理、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的机理、模式、作用和困难问题进行了梳理。[结果]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从技术协同、人才协同与理念协同3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支撑。但目前各级政府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的作用地位还缺乏充分认识,存在财政支持不到位、技术推广激励与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论]整合各方科技创新资源,构建起各类主体跨界协同、不同技术集成应用、创新资源全链配置、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财政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持续投入,改革高校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与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乡村发展驱动因素与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指标体系,从生产、生活、生态、人才和社会5个层面,分析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各地区间发展差异分析。[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发展驱动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主要驱动因素进行解释,最后通过综合指数法对不同地区乡村发展差异展开分析。[结果]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排名为:生产生活生态人才社会.。结合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农业院校、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治理率、财政涉农贷款余额5个因素,对农业GDP增量的解释度为89.82%。并且由弹性值可知,以上5个因素每增加1%,会分别为农业GDP产值带来23.576%、10.352%、5.675%、-0.964%、2.393%的增量。除了水土流失治理率外,其他4个因素均可独立地显著影响农业GDP值。区域差异分析得: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青海乡村发展水平略高,辽宁、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海南、西藏、新疆次之,其他地区偏低。[结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影响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GDP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区域发展差异大,各因素对区域乡村发展水平贡献不同;区域优势引领产业发展与合理分配资金和人才资源,是缩短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研究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用地政策具有参考价值。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空间分异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宏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得分为79.45分,全省67所高校中最高为100分、最低仅为35.68分,差异明显;不同类型高校得分也存在显著差距,部分院校特色用地安排不足;(2)中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特征。城市规模等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正相关,等级越高,集约程度越高;(3)微观尺度上,老校区集约度高于新校区;经翻修和扩建后的老校区,集约水平高于非教学用地比重大的老校区。研究结论: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建设时间、区位条件、结构布局等是影响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情况下的高校建设标准应酌情考虑。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等海洋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位现象不仅适用于生物界,同样适用于人类,以及教育系统。本文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了当前高等海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涉海高校的生态位内涵和属性,构建了涉海高校的环境适应度模型,以期在高等海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帮助涉海高校正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为高等海洋教育的发展定位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发展休闲渔业是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重要举措。文章旨在评价2011—2017年中国省域休闲渔业综合发展水平,并分析影响省域休闲渔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方法 构建多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省域休闲渔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排序;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及障碍度模型识别并计算影响各地区休闲渔业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 (1)中国休闲渔业发展均分为0.16,总体发展现状水平不高,且区域间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呈东南与沿海区域较高,西北及内陆地区较低的特征;(2)按照现状与趋势综合评价,全国休闲渔业综合发展水平可分为8个等级,其中山东、江苏和湖北为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级;(3)生物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是休闲渔业发展的基础障碍,管理系统与消费者系统是制约其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障碍。结论 中国休闲渔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发展短板突出,应因地制宜挖掘资源特色,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休闲渔业综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研究如何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入手,用有限的资金经费促进高校教育、科研资金不断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这些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分析造成高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提出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定京津冀三地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同度,评价目前京津冀农业协同水平。[方法]文章首先构建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和农业三产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19年京津冀农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熵値法对三地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其次,采用协同度模型测定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协同程度和农业一二三产业协同程度,并进行分析。[结果](1)北京农业综合发展指标得分最高,天津其次,河北最低;从分项指标得分看,北京农业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最高,天津产业发展程度最高,三地可持续发展差异较小;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指标得分较低。(2) 2011—2019年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的协同度值为0.52~0.82;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度在2016年之前均小于0.2,之后上升,在2017和2018年达到0.5以上。[结论]京津冀农业发展综合水平差距明显,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目前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处于中高等协同发展水平,农业一二三产业发展处于中度协同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甘孜州各县市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探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对提升县域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建立涵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大模块共计24项指标的评价体系,选取发展较快的2007—2014年为研究时段,运用极差法、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GIS工具,对甘孜州各县市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1)全州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平均值为0. 500 8,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其中康定市得分最高,石渠县最低,县市之间呈现两级分化。(2) 2007—2014年全州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增幅0. 262 6,年均增速13. 77%,所有县市均处于上升过程,但县市之间增速不一,发展差距逐步扩大。(3)全州发展协调度平均值为0. 390 5,协调度较低,各县市均处于轻度失调或濒临失调水平。(4)发展水平、活力、协调度较高县市均集聚于州东部和南部,尤以东路片区最为典型。[结论]下一阶段需依据各县市实际,立足优势,制定实施合理的发展规划,缩小区域差异,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培职能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迎合时代需求参与农村干部培训,既是干部培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服务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下遇到的问题,提出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科学论证培训项目;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长效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对创业法律风险认知的情况,分析法律风险认知与创业率、成功率之间的联系,探讨影响其创业法律风险认知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而为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缓解提供研究依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对创业法律风险的认知程度较低,而日常学习法律的时长、学习内容涉及法律的程度、专业背景与大学生对于创业法律风险认知有显著影响。提出了高校应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生应增强日常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