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4辑(总第42辑)的卷首语是李俊慧博士的一篇短文《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在论述学经济学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企业家,也不能经国济世后,李俊慧说:“我不知道别人的答案是什么,但我所见过的,我觉得最能反映我心声的一个回答,是英国著名的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话:我学经济学,是为了不会受经济学家的骗!”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在《茶座》写过一篇谈论经济学家“入世”与“出世”的短文(《经济学家的“出世”观》,载于《经济学家茶座》总第8辑),还引起一些反响。这篇小文,算是上文的续篇。  相似文献   

3.
在2000年《经济学家茶座》初创时期,詹小洪老师在创刊号(第1辑)上发表的《京城十类经济学人》一文曾经在圈内广为流传,影响了很多经济学人和经济学子。詹老师把中国的经济学人分成了决策圈经济学人、议会经济学人、方案经济学人、讲坛经济学人、课题经济学人、绿卡经济学人、公司经济学人、民间经济学人、诸侯经济学人和报章经济学人十大类。史晋川教授发表在《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上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研究》和赵红军博士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2辑(总第34辑)上的《从林毅夫的世行任命看中国经济学家的角色》把中国的经济学人分成了政府(或公众)经济学人、企业(或公司)经济学人和学院(或理论)经济学人三大类。当然,其中一些经济学人可能兼有多重身份(所谓“多栖”)。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家茶座》2010,(1):F0003-F0003
承蒙大家的支持和关爱,到今年6月,《经济学家茶座》出版10周年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拟于6月26~27日于南京共同举办《经济学家茶座》出版十周年庆贺暨作者读者编者见面会。  相似文献   

5.
记得我好像是在2001年向《经济学家茶座》投过稿,发表在它的第4辑上。打那以后,我虽然写了不少东西,但是没有再向《茶座》投过。最近詹小洪先生又向我提起了投稿的事,盛情难却,只好再谋写作之道。不过想来想去,实在没有适合《茶座》读者口味的材料,干脆说一说我为什么3年没有再向《茶座》投稿吧!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家茶座》编辑部: 一直想写点东西,谈谈我对的《经济学家茶座》的阅读感受,但由于贪恋于“茶座”的馨香与灵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懒得把脑子清理一番,理一理充盈、自足又不甚清晰的思绪。一年又一年地跟着感觉走,心里总是觉得背着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来点盘点,算是对这段时间愉快的阅读体验的一个小小的交代。  相似文献   

7.
在庆祝《经济学家茶座》出版十周年之际,我想谈以下两点感想: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家茶座》2005,(3):160-160
如果您是我们的老朋友,当您翻开这本《经济学家茶座》,一定会发现她的变化。是的,从第21辑开始,《经济学家茶座》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老“茶客”。  相似文献   

9.
早晨6点醒来,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不禁想起了以上的题目。回想起来,从高一接触政治课的“经济常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一部分吧),到高二时自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迷上了《经济学家茶座》,到最终考上华南师范大学的综合文科班,开始正式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经四年有余了。可以说,这几年来,经济学改变着我的生活,让我的学习不断地焕发出精彩,也让我不断地成长、进步。在这里,我想首先感谢当初支持我选择经济学的许多同学和老师,更要感谢引领我进入经济学殿堂的许多读物和长辈,特别是《经济学家茶座》以及董新兴编辑。  相似文献   

10.
王松奇 《经济学家茶座》2005,(2):F0002-F0002
在《经济学家茶座》第20辑出版之际,我谨向编者表示祝贺。《茶座》以经济学人的“小品相声”定位,但实际上已在广泛的市场认同中办成了彰显华人经济学家文化厚度的思想沙龙。很多年以前,一位台湾学者在回顾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的景象时曾惊叹:“天才为什么总是成群结队而来!”  相似文献   

11.
冲突与选择     
2010年6月27日,我参加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与东南大学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经济学家茶座》创办10周年座谈会。  相似文献   

12.
我与《经济学家茶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200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上学的外甥女来我家串们,背来一摞《经济学家茶座》在书房品读,不时地加以短评,甚至兴奋时还手舞足蹈,自我陶醉一番。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经济学家茶座》时,它已经出版到第9辑了,这大概是它问世的两年之后。在这辑里,何帆先生的《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吸引了我的眼球。虽然年过不惑的我并不相信有什么“作文秘诀”之类的东西存在,但也不由自主地买下了这辑的部分“产权”。从此,我与《经济学家茶座》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图书馆翻阅没有看过的辑子,每到书店首先要看新出版的《茶座》,觉得有收藏价值的还捎上一本;精编版的也是照看不误,一是回味精彩片段,二是比较一下其中的“精品”与我的认识是否一致。这样,一来二去,积以时日,我对《茶座》的味道和风格也有了自己的体会。当然,这种体会是从一个“看客”的视角发出的,这好比不会做菜的人也能品评菜的味道一样,只不过口味不同而已。在这众口难调、消费者至上的年代里,谁拥有更多的“食客”,谁就在口味上下了功夫。《茶座》在以下几方面适合我的口味。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一辑《茶座》,我们刊登了《(经济学家茶座)出版十周年庆贺暨作者读者编者见面会征文启事》以后,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热烈响应,编辑部接到了大量来稿,在此暂刊出部分,以飨读者。其余征文来稿我们将在以后出版的《茶座》中陆续刊出。在这里,对广大作者和读者对《茶座》的厚爱和支持表示深深的谢意!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内第一家经济学杂志书,《经济学家茶座》问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刚一出版,《茶座》就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受到了学界好评,得到了读者的厚爱,被媒体称为“叫好又叫座”。十年过去了,《茶座》早已成为经济学界和出版界响当当的品牌。  相似文献   

16.
一日下午偶逛书店,看到由《经济学家茶座》文章精编而成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就不顾自己已经收集到从创刊以来的全部《茶座》,立刻购买一本。晚上泡上家里自制的名茶泉岗辉白,开始了喝茶品文的惬意历程。尽管不少文章已经重读多次,阅后细品,仍觉口有余香。读着读着,书中的文章就和个人的体验结合到一起,书中有我,我中有书,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7.
职业研究文学,对与专业无关的文学作品早已失去了兴趣。这次拿到晓晶的散文集《哈佛散记》,却一口气读完了。晓晶是一个经济学家,文学功夫却很不错,文章写得很吸引人,怪不得在《经济学家茶座》上连载的时候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家茶座》创办之初,“店小二”詹小洪约稿,特别言明一定要轻松活泼。我惴惴不安,不知道在自己的笔端是否会溢出“茶客”喜欢的“茶香”?当然,忐忑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样的“茶”是否卖座?据我的寡闻,当时只有《万科周刊》一份内部刊物有类似的栏目,《经济学消息报》有类似的版面。  相似文献   

19.
小洪兄写了很多关于韩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文章,读起来很有意思,为韩国学在中国的传播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最近又读了他的《“韩流”盛行于中国及其原因》一文(《经济学家茶座》第27辑),若有所思;加上平时也比较关注韩国,  相似文献   

20.
在近期的《经济学家茶座》上刊登了一些经济学者关于如何开展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文章,如陈钊、陆铭等人的《学“问题导向“的经济学》(第31辑)、李俊慧的《巧讲微观经济学》(第32辑),这些文章对我启发很大。身为教书匠,我一直以让上过我课的学生“感觉经济学是一门很好玩的学问,了解经济学是一种思考和生活方式”为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