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城市各种实体空间结构所构成的三维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热场分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获取三维形态指标与地表温度,对各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城市空间形态热场分布研究的回归模型。分析了金普新区空间实体的占空度、错落度、建筑密度等空间形态对城市亮度温度的影响,发现占空度与城市亮温成正相关并且相关性较高,绿化率与亮温成负相关,而建筑密度与错落度对城市热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的社会经济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农业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农、工、商兼营的综合经济,农村市场活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当前农村经济出现两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即城市化型农村经济和城郊型农村经济。两种模式各具特点、各有优势,它们对促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大连市金普新区主城区2015年城市建筑数据为基础,利用城市景观二维聚集度指数,提出了城市景观三维聚集度指数,从多空间尺度,分析了城市景观聚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主城区景观聚集度指数分布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景观聚集度大小与区域功能有关,工业区较低,居住区和商区较高,其中商居混合区出现最高值;大连民族大学...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3年、2018年、2021年Landsat 8 OLI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格网分析法,从整体和部分两个角度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行政区划调整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济南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速放缓(动态度从0.04下降到0.01),土地利用程度升高,且耕地面积增加(176.74平方千米)。(2)原莱芜市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176.74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程度提高较快。(3)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提高了原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带动了原莱芜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优化了区域整体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5.
本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借助ERDAS image和Arc/View软件,运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指标研究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格局的数量和空间特征,并探讨控制和影响土地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及利用优化与管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太原市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为例,通过对太原市自然地理格局及自然生态要素进行分析,探讨自然生态因素与城市空间规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特征,借鉴恢复生态学观点,采取适度人工干预模式,从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探讨城市水资源补偿恢复;以滨海缺水城市大连城市区为例,通过可再生性测算确定其自然补偿恢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大连的金州区自然补偿恢复能力最强,市内4区次之,旅顺口区最低;在社会补偿恢复、污水回用,海水及雨水利用等方面仍有余地,适度人工干预有利于整个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良性运行,可使系统在水量、水质和生态3方面相互协调,达到系统循环所要求的合理水平和恢复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Landsat8 TVDI的河套灌区旱情分析——以临河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套灌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粮、油生产基地,该区域地处我国干旱区,及时有效地监测评价该地区的旱情状况,对农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遥感手段监测河套灌区旱情状况,将研究区分为无旱、轻旱和干旱3个旱情等级,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价,以期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7月1日的两景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针对遥感参数进行计算反演,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等遥感参数分级统计,评价临河区旱情。[结果]3个旱情等级中,无旱的面积为466.38 km~2,占临河区面积的20.02%;轻旱的面积为1 176.50 km~2,占临河区面积的50.49%;干旱的面积为687.12 km~2,占临河区面积的29.49%。临河区东北地区旱情面积比重较大;西南地区靠近黄河及人工渠旱情面积较小或者无旱情发生。[结论]该方法适合农业旱情的快速监测评价,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旱情空间分布,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特殊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具有潜力的增长点。作为城市发展的增长极,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在城市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具有的综合优势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微缩的区域创新体系,文章从特殊经济功能区的空间载体、强势带动作用、科技资源的磁力中心等方面对特殊经济功能区在城市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做了详细论述,并以大连为例,提出了促进特殊经济功能区创新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大连市金普新区2015年UDEM为基础数据,从三维出发,以城市建筑形态为研究内容,在现有城市三维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占空度计算模型作为计算城市三维形态的指标,同时对计算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分析金普新区的城市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Fragstats 4.2软件以研究区内防护绿地、公园绿地、农林用地的空间数据为基础,选择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分维数、最大斑块指数,为量化分析指标,来研究每个绿地的景观破碎程度、形态指数和景观优势度,通过这三个维度实现对该研究区内的绿地系统进行全面立体化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径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各驱动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径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4638、0.0251、0.0511,人口增长分别为0.3149、0.1535、0.5317,城市化进程分别为0.4400、0.0365、0.5236;(2)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及两者的耦合作用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主要驱动商住工用地扩张,城市化则侧重公共用地。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在节地原则和城镇低效建设用地评价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微观尺度的低效工业用地宗地评价方法,为地方政府分阶段管理低效工业用地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目标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AHP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各占50%的主客观结合法计算权重、综合评价法进行宗地评价值计算、统计误差"3σ"法则将用地级别分为低效用地、一般利用、高效利用、极优利用4个区间。研究结果:评价得分均值和高效宗地占比最高的均为金属制品业,低效用地占比最高的是运输设备制造业,一般利用地块较多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4类行业评价结果的分布特征均属于偏态型直方图,数量较多的宗地偏向低分区域,4类行业的低效用地分布特征相对零散,但运输设备制造业低效地块集中在城东街道。研究结论:尽快建立工业用地宗地层面的基础数据库,形成宏观、中观、微观层次齐备的评价体系,并依据宗地层面的行业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指标管控的调整,加强"空间换地",摆脱产业低端困境,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是推进城镇工业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视角解析老城区不同用地类型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状态与组合关系。研究方法:以泉州古城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空间分析法与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泉州古城以交通干道为骨架的田形交通网络框架已经初具雏形,4个尺度的商业空间结构均较易辨认与理解,各类公共服务用地为迎合其功能需求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空间位置,居住用地在拓扑半径为300 m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部集聚核,并且在古城范围内居民步行出行的距离在1000 m左右;为加强泉州古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采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以提升交通用地的通达能力、改善混乱的街巷体系以创建层次分明的商业空间、优化公共服务用地结构以满足旅游开发需求和遵循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以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研究结论:基于空间句法解析老城区用地空间结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尺度空间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是其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客观地把握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式、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决策基础。本文对建设用地和其影响因子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影响的数学模型;通过影响因子的回归预测,进而得到特定时期的用地指标预测值,为宏观把握建设用地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年沈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利用等步长等距离缓冲区分析法和等步长等面积缓冲区分析法分析了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步长的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呈聚集效应发展;(2)改进方法精度更高,符合性更好,在实际应用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旅游用地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协调发展度计算模型,得出两者的协调发展度。对桂林市的研究表明:2001-2010年,该市建成区旅游用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旅游用地利用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国内外都比较少,研究力图为旅游用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一个在理论上有指导意义,在方法上可参照实施的模板,并为旅游学术界提出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为例,利用典型项目区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退耕农户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基础和农户土地依赖性对农户满意度和农户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农户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基础和农户土地依赖性还会通过农户满意度对农户行为意向产生影响。据此,后续城市造林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户满意度的服务工作,同时根据个体农户特征,对被征地农户在再就业、技能培训、农地补偿等方面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以鄞州区为例,通过建立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数据库,为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基于鄞州区基本农田现状分析,通过GIS技术平台,建立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数据库,并结合DOM进行基本农田图斑核查。研究结果:阐述并总结了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建库过程,利用DOM对基本农田图斑进行了有效的核查比对。研究结论:通过对鄞州区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数据库的建立,实现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利于合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和基本农田的严格执行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识别东川区1989—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时间节点及其时空特征。研究方法: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Yamamoto检验、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发生于2002年,主要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隐性转型发生于2006年和2012年,主要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耕地利用形态综合指数在转型前后均呈东高西低态势,与东川区地形格局基本一致。(3)显性转型后耕地数量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稳定,种植结构空间变化明显;隐性转型后经济与生态功能指数空间集聚程度不断降低,二者朝着区域均衡化方向发展,社会功能集聚程度有所提升,其区域异质性增强。研究结论:突变检测法较好刻画了东川区耕地利用转型时间节点;村域尺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利用转型产生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