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接方式决定在县域空间范围内金融与经济的耦合发展。文章在界定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的绝对不耦合和相对不耦合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耦合发展的三个方面: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所有制的耦合、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在产业结构上的耦合、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新确立和“三农”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以县域为单元的地区合作已成为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选择。本文扩展出了一个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产出、贸易与增长模型,探讨县域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县域合作能够通过减少非自然贸易壁垒提高地区贸易开放度,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县域规模越大,县域经济稳态收入水平越高;县域合作促使地区间贸易开放度越一致,越能提高县域经济的稳态收入和缩小因规模差距带来的县域经济收入差距。研究建议,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以扩大县域经济规模,打破和消除县域之间的行政壁垒,以合作促进地区发展,构建城市一县域产业分工与产业关联以缩小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构建县域外部经济与生产网络,为县域经济合作提供平台保障。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是选择好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选择、打造和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优势经济,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了解其自身优劣势,选择、打造和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优势经济,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中部地区的某个具体县域而言,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中部崛起战略中的的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紧密联系,因此,通过对某个县域的研究,由个别到一般,结合中部崛起战略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梁四宝教授等撰写的<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一书,是一部系统研究山西省县域经济的著作,通过对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剖析了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归纳概括了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具体分析,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2009年黑龙江省做出了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三年来,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经济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活力目渐增强。县域金融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县域经济发发展资金紧张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系统分析了循环经济内涵及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云南省县域经济的不同特征,分别提出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陈卓 《经济研究导刊》2014,(7):107-108,133
县域经济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后,已被列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实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界定及其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优势分析,提出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思路,构建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机制和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自然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各种因素融合成的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部署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快慢,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进程。而如何优化县域经济环境,培育创新意识、塑造新型的人文和体制环境,是促进县域经济高速、有效、持续增长的关键。一、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一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各地要结合实际,根据经济区域划分标准,建立不同特色的县域经济模式,县域间也可  相似文献   

10.
西部县域支行对西部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正在不断弱化,甚至成为县域经济的“抽血机”。金融危机下县域支行如何定位,如何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保增长要求,化危为机,成为决定西部县域支行发展的关键。把握金融危机下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变化新特点,积极调整西部县域支行的发展定位,成为推动西部县域支行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双赢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抓手。本研究立足于河北,着重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深入剖析,力图抓住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寻找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域经济决定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支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金融难题剖析,深入探讨县域经济规划中金融的视角差异及金融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积极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宜的金融发展规划,明确县域金融规划的关注重点,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平台,营造县域金融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孟德友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1,31(5):799-804
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产业部门分解的方法,依据河南省2000—2009年各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单元的区域差异程度、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区域差异是构成河南县域经济总体差距的决定因素;县域经济差异波动增大,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县域经济差异拉大的主要原因,而集中效应对县域经济差距有缓解作用,集中效应的不断下降超过了结构效应的增加对区域差异扩大的贡献,进而不断的缓解县域经济差距。因此,推动非农产业在各县域单元间均衡发展是缓解河南县域经济差异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加快推进农区县域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层环节,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能否良性匹配发展对整个县域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但整体实力不强,工业化程度低且污染严重,资金不足,其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促进耒阳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产业支撑,提升县域经济增长力;推进城镇化,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经济生态相协调,提高县域经济可持续能力。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的县域经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从县域经济的界定、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探索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湖北迎来“黄金十年”机遇期下,研究我国中部湖北省内的代表性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对湖北县域经济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发掘和培育建设“富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推进模式、和战略选择,是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水平和主要规律的关键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8.
大都市圈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的发展形式。县域经济发展是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动力。文章以大都市圈为背景,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理念等变化入手,结合浙江县域发展现状和县域经济存在的圈域发展平台缺乏、县域功能定位不准确、各自为政、空间布局散乱和制度变革尚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思考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远郊县域经济也是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层次和基本单元,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在我国县域经济中均占有相当的分量。目前我国远郊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远郊县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进一步促进远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远郊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提出发展远郊县域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1989—2010年新疆经济发展差异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综合考虑各县域人均GDP和GDP总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象限图法和泰尔指数法,分析了新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和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呈现不同的增长类型,且在东疆、南疆、北疆之间及区内各县市之间呈现分异性。区域经济滞后型的县域明显多于经济活跃型的县域,经济活跃型的县域集中分布于天山北坡、铁路、公路主干线上,经济滞后型县域集中分布于南疆以及北疆、东疆的边远地区。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总体差异扩大的同时,东疆、南疆、北疆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区内各县域之间的差异都在逐步扩大,并且区内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