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即劳动既是人的类本质,又是人的个体本质。由此而认识到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人的本质首先是类的本质,没有人“类”,个体将无所依附。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人作为“类”是由一个个现实的个体组成,每个现实的个体都具有类本质的规定性,个体是类本质的载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终统一到社会性。因此,应明确反对个人本位,提倡以社会为本位。  相似文献   

2.
刑法客观主义生成的根本推动力是经济因素。经济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转型。伴随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价值趋向个人本位,同时犯罪亦呈现出新特征,最终导致刑事治理策略的转向,从而客观主义刑法理论应运而生并趋强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的观念的更新,私法由个人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由内心趋向外观,对信赖利益的保护也成了历史的必然,它的出现既凸现了巨大的价值但也造成了传统合同法的颠覆,更引起了理论上是“契约死亡”还是“信赖死亡”的讨论。鉴于此,有必要对信赖利益保护的法律价值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从政治、法律、社会演进相结合的视角阐释了党员的宗旨与民本位、权利本位之间的一致性,使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民本位、权利本位是相对于官本位和权力本位而言的。从中国社会的转型来解释,党员干部去除官本位与权力本位思想,逐渐树立民本位、权利本位思想,是对农业的、乡村的和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和开放的现代社  相似文献   

5.
民法的本位,从实质上讲是指民法的精神和根本价值取向。对民法本位的合理界定,对于构建合理的民法制度和民法体系意义甚重。民法从其产生以来,就是以权利为本位的,这是由民法的私法性决定的。所谓“义务本位”、“社会本位”说都是不合理的。在我国目前私法体系不完善,私权救济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强调民法的“权利本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环境法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应当以何为本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环境法的社会权利本位作为论点,着重从环境法产生的时代背景、目的、特征、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属性以及其基本原则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变迁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迁制约着法律文化的变迁。从“义务为本”向权利本位的过渡、从注重公权到保护私权,是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特征。在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如何借鉴西法文化、如何弘扬中法文化传统则是一个引发人们关注和理性思考的问题。“融通古今”、“会通中西”应是建构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谈及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问题时,汗牛充栋的法学理论令我们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法治?国家与社会的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分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刊开辟《走进法律》专栏,诚邀法律界才俊,从现实中各种琳琅满目的法律现象出发,择其要害而试作阐发,希图沟通国家与社会关于法治的理解,建设以社会和谐、社会本位为价值依归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立论基础,根据经济学思想发展探讨当代社会思潮结构及其本质联系。本认为,以物质化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思潮,是人类需要结构导致的利益结构所形成的行为机制结构的结果,在当代它的本质状态表现为以“私”本位和以“公”本位为基础的思想逻辑。这两大价值观念在解释个人的目的、行为偏好、利益观念时都仅仅从个人与社会的单向联系出发,容易曲解人们的行为机制,形成片面性的社会思潮。而当人们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从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之间 的联系出发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机制时,将会进入到正确认识社会的思想境地,展现马克思自由人社会的思潮趋势。  相似文献   

10.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观点是建立在未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什么样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因此要求学生工作能力尽可能地达到社会的要求。论文是在对能力本位观理论的分析基础之上,对如何将能力本位观应用到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如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做一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