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Super-SBM模型对西部地区12个省市农产品流通效率时序变换进行测度,并结合ArcGIS可视化技术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9年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时序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状态,但总体长期处于中低效率水平,西南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均值普遍高于西北地区.(2)2008-2019年间西部...  相似文献   

2.
科学地评价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对于促进高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 利用2009~201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省际研发面板数据, 测算了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及三大地区(东、中、西部) 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 并对区域高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作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9 年后, 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显示出上升趋势, 但是波动较大; 从三大地区来看, 中部地区创新效率高于东、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创新效率最低, 区域创新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纯技术效率不高。本文结论可以为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商务应用与发展环境4个维度构建互联网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区域的互联网水平;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有边际效应递增的促进作用,以知识积累、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时,互联网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明显的单门限效应;中国各区域的知识积累、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因此,应加强中、西部的联动效应,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 Malmquist 指数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2005~2012年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深度评价。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在2005~2012年期间下降了0.7%,科技创新效率明显低于东部、东北部和中部,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分布状况明显相关;从西部地区及各西部各省市区来看,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引发科技创新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吴中伦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0):102-108
本文采用DEA-SBM方法对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测评。研究表明,由于纯技术效率水平低下,目前我国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普遍较低。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工业企业产品创新呈现规模收益递减趋势,产品创新投入相对过剩;西部地区呈现规模收益递增趋势。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的区域差异并不明显,纯技术效率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显著。研究结论为我国区域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市场、产业和企业层面构建流通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8~2015年各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并借助空间统计分析了我国流通效率的空间相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流通效率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地区流通效率表现为高高集聚特征,中西部地区流通效率则呈低低集聚特征。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邻近地区对本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人均 GDP、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对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只在邻接空间权重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化对流通效率水平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出2000~2011年中国西部11个省考虑环境效应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最后利用Tobit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各省能源效率差距较大,其中,内蒙古、重庆和青海的能源效率较高,广西、贵州、云南和甘肃的能源效率比较低;样本期间,西部地区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了0.4%,技术进步是能源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能源价格、煤炭消费以及区际产业转移的上升对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智能制造”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能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投资效率的高低影响其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好坏,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对企业自身的良好运营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5~2020年105家智能制造试点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智能化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我国智能化水平不断上升;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智能化水平较高,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依次降低;(2)企业投资效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投资过度情况呈增长态势,投资不足情况基本呈下降趋势;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样本企业更多表现为投资过度,而在中西部地区多为投资不足;(3)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智能化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与企业非效率投资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样本企业为国有企业时,智能化水平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有抑制作用;非国有制造业试点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也能有效避免出现非效率投资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战略基点,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的SBM模型测度我国西部大开发过去二十年(2000—2020年)以来的能源效率,并以测算结果为基础,采用Tobit模型对贵州省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在200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在2016年后呈现上升趋势。贵州省能源效率相较于西部地区较低。在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起正向作用;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费和第二产业比重降低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0.
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在考虑了人力资本、产业集聚度、对外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本投入5个因素后,利用面板Tobit回归分别构建了全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模型结果发现这5个因素对于各区域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产业集聚度对东部、中部及西部区域的效率有着十分显著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仅仅对于西部区域的效率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人力资本对于东部、中部及西部的效率有着显著的负影响。对外开放度对东部区域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与中部及西部区域效率之间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开展创新效率演变趋势研究对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缩小区域间创新能力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研发和转化视角构建了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和TOPSIS集成方法对2015~2020年中国区域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创新效率动态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投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投入冗余和浪费,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较高,中、西部创新效率偏低,中、西部创新效率提升速度高于东部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增加创新投入、改进创新策略和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的SBM模型,测算了西部省份2000—2020年的能源效率,将甘肃省能源效率与其他西部省份能源效率均值进行对比分析,以明晰甘肃省能源效率现状;在此基础上,以甘肃省能源效率测算结果为基础,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甘肃省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省份能源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在200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在2016年后呈现上升趋势,整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性;甘肃省能源效率相较于西部地区较低,但呈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环境规制对甘肃省能源效率起正向作用;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3.
李峰  王科  赵毅 《工业技术经济》2022,41(3):145-152
互联网具有“时空压缩”特质和新经济增长点“催化剂”效应,逐渐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驱动力量。本文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基于空间条件收敛模型,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直接和溢出的双重促进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东、西部区域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本文研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差距稳态趋同的作用,对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能源消费结构是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这种影响的大小和趋势可能会随能源效率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但条件均值回归并不能反映这些信息。 本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对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 使用熵值法衡量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 并为了正确估计能源消费结构的作用, 加入技术进步、 制度因素和政府影响力三个控制变量, 使用固定效应面板分位回归模型和我国 2000~2016 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对能源效率在不同分位点均有正向作用, 在能源效率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地区, 这种正向影响相对较大; 将我国划分为东、 中、 西三大区域, 研究表明, 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的正向影响随分位点增加而变动较大, 中部地区这种正向影响则表现的更加平稳, 而在西部地区, 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则表现出相对平稳的负向影响。 因此, 我国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合适政策, 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来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5.
能源环境与创新约束下的中国区域经济绩效:1998~200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SBM模型测度了能源环境与创新约束下1998~200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绩效水平。总体而言,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经济效率损失,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绩效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西部地区受能源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敏感,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同能源环境的关系较为和谐,且创新因素对西部地区影响尤为显著,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发生变化,并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和马尔可夫转换模型测度分析了30余年来(1978~2012)各省区服务业技术效率值,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定量化研究了其演变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服务业的技术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变化,服务业技术效率整体有很大提高。当前东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主要居于较高水平,内部服务业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中部地区主要居于较高水平;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小,都居于较高水平。(2)各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越低,变化的幅度和速度越大;水平越高,变化的幅度和速度越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中国 2000~2017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 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进入速度、 规模存量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FDI 规模存量负向影响区域创新效率,FDI 进入速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FDI 规模存量双重门槛效应, 当FDI规模存量低于门槛值 时,FDI 进入速度加快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当FDI 规模存量超越临界水平时,FDI 进入速度加 快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由正转为负。 在FDI 规模存量约束下,FDI 进入速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还表 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东部地区FDI 规模存量高, 呈现 “U” 型非线性影响, 中部地区随着FDI 规模存 量的增加, 呈倒 “U” 型特征, 而西部地区FDI 规模存量较低, 外资进入速度的加快会长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西部地区2000 ~ 2012的面板数据,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模型在分析该问题时具有较好效果,并且西部地区省城能源效率的提高对邻近省份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分析还发现,第二产业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的增加对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价格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人力资本与能源效率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吴和成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1):84-85,102
利用统计学中的主成份分析、相关分析方法,基于科技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活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产出滞后的DEA模型,动态地分析了我国各地区五年内科技活动的相对效率。从计算结果来看,在DEA评价模型下,我国的东部地区的科技活动具有较好的效率,西部地区则效率较低。但中西部地区科技活动的效率有提高的趋势,这可能是与我国重视西部发展所表示出来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31 个省份 2000~2016 年的数据, 本文分析了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物质能源效率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1) 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对中国的能源效率产生正影响, 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且东部、 中部和西部区域并无明显差异; (2) 中国工业增长是影响国内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且相比西部地区, 东部和中部的产业增长对能源效率提升更显著; (3) 人均收入的提升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影响, 但国内投资的增加并未产生节能效应, 反而导致能源使用强度上升。因此我国在吸引外商投资时, 应注重节能减排等国外先进技术的转移, 同时也应重视本国技术的开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并使经济更为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