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长江禁捕政策的驱动下,各地为保护环境积极引导渔民转产上岸。从渔民视角出发,研究其对上岸的适应能力对于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洪泽湖渔民转产上岸的调查数据,构建渔民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渔民的适应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渔民的整体适应能力一般,这在年龄较大和从业时间长的渔民中更为明显,而不同渔民在不同维度的适应性表现不一。提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征求渔民意见,让渔民参与政策制定中,并从教育、培训等途径提高渔民自身素质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从上杭县人民政府获悉,为落实《龙岩市棉花滩库区2011-2020年渔业发展规划》,该县出台六项扶持政策妥善解决库区上岸网箱养殖户生活、生产和发展问题,为上岸养殖户创造多种转产发展机会和就业服务平台。一、鼓励发展农业产业。上岸转产养殖户新发展农业产业面积5亩以上,经相关主管 相似文献
3.
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来说,渔民从事渔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其转产转业行为也是在成本与收益比较下理性决策的结果.在考虑到转产转业的成本因素后,如果从事其他行业比捕捞业盈利更多,渔民就会选择从捕捞业退出,转入高盈利行业.反之,如果转产转业的收益不抵成本,渔民的转产转业行为就很难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算县域尺度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参考,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 文章根据DPSIR模型构建安徽省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与障碍度模型,测算了2010—2019年安徽省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并识别了制约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子。结果 (1)2010—2019年从承载力指数看,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态势。其中,2010—2013年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0.36下降至0.33;2014—2019年耕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从2014年0.41上升至2019年0.70,承载力水平实现了从中级向良好的转变。(2)从障碍因子看,影响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子由高标准农田比例、农药施用强度、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免耕面积比转变为人均农业产值产出、人均耕地面积、土壤pH。结论 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处于良好水平,同时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产能。(2)科学合理利用耕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3)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建立耕地保护的激励与管控机制。 相似文献
5.
沿海渔业剩余劳动力转产转业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是中国当前渔业产业的热点问题,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就业问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妥善解决沿海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不仅事关渔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也关系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本文将从全新的视角理性审视渔民转产转业的绩效,分析渔业剩余劳动力转产转业政策对海水养殖业的影响及劳动力潜在剩余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应对风险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经济学中沉淀成本的概念,对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进行了简单的经济学梳理,指出广大渔民不愿转产转业的结症所在,明确了渔民转产转业面临的最现实问题是资金问题。笔者建议在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要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渔民的补助,提高补偿金额以使足以补偿其沉淀成本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根据我国海水养殖、沿海二三产业发展格局与需求模拟的捕捞生产力向海水养殖和沿海二三产业转移的容纳量大小,结论认为,利用有利时机,出台优惠政策,每年的转移数大致为71.5万人. 相似文献
8.
上海淀山湖水源保护区渔民转产转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进行分类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分别从渔民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大方面10个因素对上海淀山湖地区渔民转产转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10个因素对渔民转产转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渔民转产转业成显著正相关,从事渔业的时间和渔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与渔民转产转业成显著负相关.最后,根据这些结论提出了鼓励渔民转产转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根据我国海水养殖、沿海二三产业发展格局与需求模拟的捕捞生产力向海水养殖和沿海二三产业转移的容纳量大小,结论认为,利用有利时机,出台优惠政策,每年的转移数大致为71.5万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洋捕捞渔民转产难的原因不完全是政府的支持不够,政策不完善。本文在对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用资产专用性理论分析捕捞渔民的沉没成本,比较捕捞渔民转产的成本和预期收益,指出转产难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转移成本过高。 相似文献
11.
应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文章分析了我国土地承载力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区域耕地承载力评价观,建立我国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树谦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1):58-59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以营口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为例。试图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我国土地制度的施行使得农户拥有较多小块土地,家庭农场实现连片规模经营的前提是获得规模连片土地,家庭农场与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协商时,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的意愿如何值得探讨。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是对家庭农场实现规模连片生产提出建议,期望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方法]博弈分析法。[结果]家庭农场存在从农户手中转入土地困难,转入土地意愿不强的现象,家庭农场弱转入土地意愿的根源在于土地租金过低、农户转出土地净利润过低、实际转入土地意愿过低。[结论]由此文章提出了3点建议:(1)尝试\"确权不确地,确地不确人\"的确权政策(2)创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3)工商资本下乡租田的做法需谨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民耕地原子化程度不断加深,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不能适应农村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山东部分农村地区农户进行耕地转入和转出意愿对比分析,以促进农村地区耕地流转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加速农村地区市场化进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文章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3个潜在变量, 11个可测变量构建农户耕地转出和转入意愿模型,以山东省6个地区549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耕地流转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耕地转入和转出意愿都具有显著影响,且标准化路径系数都为正; 主观态度对耕地转入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负,对转出意愿的标准化系数为正; 11个可测变量分别对相应的潜在变量都有显著性影响。[结论]行为态度对农户耕地转入和转出的影响效果不同,转入耕地的农户主要从耕地固有价值出发,而转出耕地的农户主要从经济理性考虑; 主观规范中4个可观测变量对农户耕地转出和转入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知觉行为控制中农户的契约意识对耕地转出重要性大于耕地转入。 相似文献
15.
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但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却具有相对大的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本次研究根据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岩石板田响水米产业基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初步工程设计,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产能、生态变化情况做出评价,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重耕地数量到重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共词分析软件Bicomb软件及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2003-2012年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发展性特征;其研究主题相对集中;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南宁市为例,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在分析1996-2003年耕地利用变化特点和粮食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包括数量、利用程度和集约度的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目前南宁市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尚小,但耕地集约度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重大.为此提出南宁市耕地保护的战略应采取以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利用集约度为中心的政策措施,方能达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揭示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于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机理,为相关部门制定提高农业生产绩效的政策安排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中介效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农地经营权的时间持续性对农业生产绩效显著正向作用,作用路径主要是农业生产投资、抵押信贷金额和农地转入规模等;农地经营权的权利保障性对农业生产投资影响并不显著,但提高了转入农户的贷款可得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绩效,同时,也有利于获得规模效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绩效,必须充分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建立农地经营权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农地经营权权利保障,规范农地流转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