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肃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7):112-120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对2002~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东、中、西部地区的对比,分析了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差异性。然后,通过分析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性,得出以下结论: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具有阶段σ收敛性;不存在绝对β收敛的情况;通过包含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得出存在条件β收敛的结论;信息消费增长自身的空间溢出效应虽为正值但并不显著,控制变量中仅有收入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能源强度收敛性问题是基于经济增长收敛逻辑而产生的, 且目前能源强度收敛性日趋明显, 而长江经济带作为经济战略重地, 其亟需完成建设 “绿色生态廊道” 目标。 基于此, 本文采用 2003~2018 年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的数据为研究样本,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能源强度收敛性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经济带能源强度呈下降趋势, 且区域内各个地区之间能源强度存在差距逐渐缩小; 在未考虑空间因素时, 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不仅存在能源强度绝对 β 收敛且存在条件 β 收敛, 上、 中、 下游各地区收敛速度存在一定差异; 而将空间因素纳入模型中则发现, 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 中、 下游地区条件 β 收敛的速度明显加快, 而上游地区收敛速度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0 年9 月和11 月成立的27 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DEA 方法分别对 2011 年、2014 年和2017 年国家高新区的运行效率及其分解指数进行深入研究。 结果发现: 国家高新区整体运行效率不高,27 个国家高新区仅有少数达到运行有效; 各国家高新区运行效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四大区域” 国家高新区运行效率均值表现为东北部>西部>中部>东部的特征; 国家高新区总体水平不高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较低造成的, 其中规模效率偏低是主要原因。 针对国家高新区存在的问题, 本文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促进各国家高新区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程, 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 其中, 东部地区的建筑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转出并由中西部地区承接, 由此引致能源强度在空间分布和收敛性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选取2004~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 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实证研究了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南低, 西北高的集聚特征; 能源强度存在条件β 收敛, 人均GDP的增长以及产业转移的推进促进了能源强度的收敛, 即省域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是当前碳减实践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考察碳减排实践效果,论文对全国及各区域碳强度的收敛性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其对碳减排的影响,以考察节能政策的干预效果,找出碳排放驱动因素,为低碳化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碳强度只存在条件β收敛,说明区域间碳强度差异导致各区域在节能政策理解和减排行动方面未达成共识,总体碳减进程受阻;各区域碳强度的收敛状态因区域而异:东北、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同时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西南地区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只存在条件β收敛,说明区域内部的碳强度差异或在碳战共识下或在政策干预下或在企业减碳行动下会逐步消除并趋向于各自的稳态水平,有利于各区域有条不紊地开展碳减排工作;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3种收敛均不存在,说明两个区域内部的碳强度差异难以消除,节能减排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首先,把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和商业化两个阶段,建立动态网络SBM模型;其次,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偏低;知识创新阶段效率值较低,商业化阶段效率值相对较高;在全国范围内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着β条件收敛,每个地区会收敛于自身的稳定水平;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在各省之间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地理空间俱乐部收敛,西部地区收敛速度都明显快于中、东部。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是:各级政府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来促进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1996—2005年中国各地区信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信息制造业的TFP的平均增长率为8.6%,其中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TFP增长存在显著差异,且技术效率存在收敛趋势;人力资本、工业化、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比重是拉动TFP增长的显著因素,而企业平均规模和聚集效应则对其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Super-SBM-Windows效率评价方法对2005~2014年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利用ESDA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空间误差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表明:①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绝大部分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各省级之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②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主要表现在低值区域,而高值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③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索洛余值法、 对偶核算法、 随机有效前沿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4 种常用测度技术, 测算和研究了 2002~2017 年TFP 演化趋势, 得到主要研究结论: (1)TFP 增长降速换挡表现为由旧常态的高速增长到新常态经济增速中高速增长; (2)TFP 区域差异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优势明显;(3)TFP 增长的主导角色更迭表现为由旧常态的技术进步主导逐步到新常态的技术效率主导; (4)TFP 的要素资源错配表现为新常态阶段资源错配态势加剧。 为推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认为: (1)稳增长以实现具有换档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强盛性和有效性; (2) 拓潜力以实现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 (3) 增效率以实现具有叠加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有效性和协调性; (4) 优配置以实现具有风险性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保持有效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时序上的演进态势,国家间技术差距存在马太、收敛和制衡三种效应。本文认为,UNDP(2001)创立的技术成就指数能全面反映一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本文运用其计算方法计算了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成就指数,把UNDP(2001)的单年数据扩展为1985—2005年的面板数据,发现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技术成就水平总体上呈收敛效应,但少数国家存在马太效应,表明全球各国的技术差距在逐渐缩小,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赶超战略有一定的成效。中国不能继续依赖旧有技术扩散,而要在技术创造、新技术扩散和人力技能开发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本文的研究支持了中国政府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2.
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SML)指数法估算1998—2008年中国各省环境约束下的TFP增长率。研究发现:考虑环境约束之后,TFP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10%,这反映了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现实,技术进步是我国TFP增长的源泉,技术效率呈下降态势;样本区间内TFP增长率呈上升趋势的地区包括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地区,呈下降趋势的地区包括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北和东北地区;2005年以来环境约束下的TFP增长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我国近年出台的环境相关政策对于破解环境问题和转变增长方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回归分析显示,人均收入水平与环境约束下的TFP增长率呈U型关系,经济开放度、工业结构中的大中企业比例对TFP增长有正向影响,能源强度、国有企业比例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30省(区、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产业集中度、区位熵和Moran’s I指数测算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并分析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服务业的集中度均属于极高寡占型,领先省(区、市)均是东部地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趋势,且以重点省(区、市)为核心节点;而数字经济服务业集聚呈“东部>东北>西部>中部”趋势;(3)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不同时间、不同数字经济产业的空间关联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能够显著作用临近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空间集聚发展,也能够通过不同产业同时向中部省(区、市)辐射;而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并不显著。本文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为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31个大中城市及国家高新区 2007~2017 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新区企业研发的溢出效应由企业技术水平和外商投资强度内外两个因素决定。 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东部城市高新区企业研发, 显著促进了技术能力较强高新区企业研发。 外商直接投资越集中, 投资强度越大, 越有利于高新区企业研发。 加大外资引进力度, 提高外商投资集中度, 重点引进资本密集型外商投资项目,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及高新区人才集聚水平, 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 促进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增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 2007~2016 年中国物流产业省级面板数据, 运用DEA 与 Malmquist 指数模型测算区域物流效率及改善程度, 分析其差异性特征及演变动因; 通过区域物流效率收敛性研究, 探求区域物流效率均衡发展规律及路径。 研究表明, 物流效率整体水平为 0.683, 区域物流效率差别显著; 进一步分析显示, 技术进步成为物流效率提升的核心动力; 全国及区域物流效率存在阶段性 σ 收敛与 β 收敛, 控制变量在区域物流效率收敛过程中作用不尽相同。 据此, 本文从体制改革、 技术推广、 区域合作、 政府引导、 信息共享五方面提出改善区域物流效率、 促进物流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测算了2003~2020年30个省(区、市)的包容性增长指数,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Moran’s I指数、σ收敛、空间β收敛等方法分析了包容性增长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和三大区域的包容性增长水平总体提升,但在2017年后大部分省(区、市)遇到瓶颈期。三大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的包容性增长水平大幅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包容性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全国和三大区域的包容性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β收敛特征。本文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中国的发展愿景,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指标体系,使用空间模型进行了收敛分析,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对促进机会公平、推动包容性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OECD数据库同中国制造业进行匹配数据,并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2001~2021年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中国制造业行业TFP及其变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制造业TFP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制造业TFP变化率的影响则呈现出“U型”关系。就异质性而言,在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提升对制造业TFP及其变化率具有显著的作用,而在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作用并不明显,金融危机前GVC参与度对TFP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检验表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会通过提高外资利用度来促进制造业TFP;TFP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贡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利用全球价值链国际参与度变动促进中国制造行业TFP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区域消费结构存在差异。通过对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揭示中国4个区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于其他区域,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与东北地区不相上下;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是4个区域中最落后的,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结构升级。而农村方面,东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于其他区域,且高于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的消费结构最落后。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停留在以生存型为主的阶段,滞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1978—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SFA和DEA方法计算了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最主要来源,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非常明显;TFP改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2002年以后持续呈现负值;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改革最初的资本、劳动和TFP三驾马车式的平衡拉动,转换成现阶段的资本投入与TFP反向角力态势。中国要想在未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投资拉动向效率驱动的转换,对此,我们在探讨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利用中国2001~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化进程、环境管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人口城市化 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比土地城市化更为直接;环境规制对工业污染减排的总体刺激效果不佳; 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受城市化、环境规制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表现的最为敏感,其 城市化和环境规制对大气污染均有显著的冲击作用,中部地区只有城市化与大气污染联系紧密,而西部地区无论城市化还是环境规制对大气污染的反应都极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