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文章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 (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 应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揭示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深入辨析其效率提升的复杂组态路径及演变。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效率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趋势,区域内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2)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路径可归纳提炼为技术主导下资源—经济驱动、政策助力下资源—技术驱动、资源与经济双元逻辑下技术—政策驱动3条组态路径。(3)研究期内高水平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组态路径呈现明显的时空演变,且核心条件间存在替代效应。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一个受“资源—经济—技术—政策”复杂系统因素交互影响的组态问题,针对长江经济带异质性区域的效率提升应注重路径措施“整体谋划”和“因地施策”,并从生态补偿、技术扩散、环境规制等方面强化流域间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联动协同。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辨析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化规律及空间收敛特征,为保障区域农业绿色转型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由2005年的0.978波动增加至2020年的1.066,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效率值呈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依次递减趋势;(2)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收敛水平为0.043,局部收敛水平呈现江西、湖北、湖南依次递减格局,均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和空间正向溢出效应;(3)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家庭农业经济贡献度和财政支农力度与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收敛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复种指数和种植结构呈显著负相关;(4)促进耕地绿色利用转型应顺应耕地绿色空间关联规律,加快推广耕地绿色生产技术,推进耕地绿色综合整治和强化耕地绿色环境规制。研究结论:完善和推广农业绿色转型模式,应当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进的客观规律,构建合理的耕地利用转型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不同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方法: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变化,并在劳动力转移至一定程度后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区域层面,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正相关,对其他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关系;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东北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大于23.32%时,其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影响显著,并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激励农地流转,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提升农民技能,推进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高佳  杨宇 《中国土地科学》2023,37(10):114-123
研究目的:探究东北粮食主产区2010—2020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耕地保护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研究期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极差持续扩大;(2)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农业现代化因素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有显著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程度是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结论: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需制定差异化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基于“双碳”现实背景,将农业碳吸收与农业碳排放同时纳入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方法]文章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以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样本研究期内,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介于0.8~0.9,九大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波动幅度较小,分区域呈现出“W”和“M”型两种时间变化态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溢出效应超出直接效应。[结论]考虑农业碳吸收属性,中国整体农业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未达到完全有效状态,仍有改进空间。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间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冗余,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对区域间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农业生态效率与农业现代化、“双碳”目标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方法 文章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与核密度估计分析2010—2020年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特征,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结果 (1)时序演变上,广东省总体上农业生态效率先提升后降低,其中,2010—2016年为波动上升阶段,2016—2020年为波动下降阶段;(2)空间变化上,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呈现由区域核心内层向外层阶梯递减的格局,不同等级效率水平差异显著;(3)动态演化上,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核密度曲线整体右移并处于“双峰”状态,存在梯度效应并呈两极分化趋势;(4)影响因素中,农业产值比重、化肥使用强度、劳均耕地规模、人均GDP、财政支农水平等因素是对“双碳”目标下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 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在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同时应更加注重农业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把握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特征,制定适宜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赋能耕地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率均值由2011年0.628上升至2021年0.845,年均增幅2.17%,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和“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依次递减格局;(2)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均值由2011年0.127增长至2021年0.259,年均增幅10.49%,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和“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依次递减非均衡格局;(3)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较西部地区更为显著,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较粮食主销区更为显著;(4)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越过门槛值0.261时,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促进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单门槛非线性特征。研究结论:区域间应联通数字赋能耕地绿色利用的合作共享网络、扩大数字技术对耕地利用环境污染的缓释效应和衔接耕地利用主体数字化耕种需求,是实现耕地绿色利用的长效驱动路径。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分异特征,助推土地利用低碳减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评价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我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升高并呈现由单核集聚式向双核均衡式空间格局演变趋势;(2)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并呈现“点状、团状、面状”的空间格局演变趋势;(3)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高阶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产出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强于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产权变化;(4)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不同维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局域空间格局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区连片分布、低—低集聚区分散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应依据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因地制宜调控土地利用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减排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法 文章运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对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和农业产业集聚度分别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 (1)2005—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但农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未达到有效水平,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研究期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拐点为1.432,目前以促进作用为主;(3)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黄河流域中上游二者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下游地区二者之间非线性关系不明显。结论 应优化配置农业集聚要素,提升农业产业集聚质量;加强产业间区域化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合理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加大绿色农业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11.
杨松水 《中国农史》2006,25(1):66-72
清代皖中地区曾经是江南乃至全国商品粮的贸易地之一,尤其是在雍正以后更加兴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江南农业经济转型以及皖中粮食的丰殷的角度,说明当时贸易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而且,这种贸易与交流还给皖中地区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皖中在地域上也是安徽与江南及长三角进行交流与联系的前沿,因此,这方面的探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资料表明,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约70%,就业人数达到就业总人数的80%以上。因此搞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试图找出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以期达到强化财务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规划建设是林区小城镇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未来林区的发展和林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林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文章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和林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就林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Agriculture and the food industr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6.
17.
农村居民点与企业用地的布局调整和整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居民点和农村企业布局中普遍存在的用地散乱、粗放的现状,指出农村居民与企业布局的调整和整理应作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我们应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建筑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调整和农村企业的集中用地,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推进城镇化进程。最后,文章对用地布局调整的相关制度保证和措施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The article presents preliminary ?ndings of a research survey on large‐and middle‐scale farmers and the groundnut sector in Senegal. The sampling of this group of producers is justi?ed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 degree of social strati?cation and farmers’ heterogeneity existing in Senegal, and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approaches focused on the ‘ average representative farmer’. This argument leads to a task of grouping farmers into distinct classes according to capitalist tendencies, dynamism and scale of production. The core part of the article tackl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liberaliz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Senegal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behaviour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classes of large‐and middle‐scale farmers analysed in the ?rst part.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oses questions arising from research on local and the global cultural flows in struggles for self-determination to draw attention to some complexities. While we may think in terms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rather than a uni-directional flow from the global to the local, it is important to hold on to the way in which other relations, notably those of power, also impact on the way this relationship is construct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ere are trends or hierarchies which may affect how the local relates to the global and the global impacts on the local. After briefly surveying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I ask whether our work on conflict and self-determination is suggesting any new ways of looking at this relationship. The argument is illustrated throughout with materials from a case study of Algeria drawing particularly on the media and mi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