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加速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日渐下降。本文从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供给结构改变的角度入手,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建筑业兴起对制造业就业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建筑业的兴起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的相对就业规模,但在绝对就业规模上建筑业兴起促进了制造业就业规模的增加。同时本文发现东部地区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偏好不同,高人力资本劳动力的增加提高了东部地区制造业就业规模,但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就业规模。  相似文献   

2.
影响建筑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影响建筑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是建设领域的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良性的价格和取费标准机制尚未建成,企业急功近利和管理层浮躁。章针对建筑业改制调整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并对此作了专门的强调和阐述,指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  相似文献   

4.
从2013年起, 我国已经连续5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在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 “机器换人” 引发的制造业劳动力失业问题也引起广泛的争论。 本文运用我国 2012~2017 年工业机器人进出口数据, 依据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等理论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研究发现, 在我国各省份地区, 工业机器人对整体制造业就业有显著的破坏效应, 在沿海省份地区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非技术劳动就业的破坏效应尤为突出。 并且, 在我国要素扭曲度较高的省份地区, 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的破坏效应相对更大。 因此, 为了缓解这种破坏效应, 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加快制造业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 提升制造业非技能劳动力技能水平, 提高要素市场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个方面对比我国与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的建筑业规模结构,能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哪些差距,并有益于我们思考我国建筑业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企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对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机械性理解,即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是绝对性的无限,指出其中存在的理解误区,反对盲目套用刘易斯模型,并得出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具有相对性和有条件性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UNCTAD数据和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基于地区就业的行业结构和贸易对象国对中国征收的行业层面的进口关税,构建地区层面外部关税变动指标,研究外部关税变动对中国区域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外部关税下降幅度越高的地区,总体就业、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的就业增加也越多;(2)出口和内销规模扩张的就业创造效应、生产率提升的就业破坏效应,是外部关税下降影响地区可贸易部门就业的重要渠道;(3)外部关税下降带来的地区可贸易部门出口扩张、就业增加和工资上涨,通过产业关联和消费驱动等正向溢出效应增加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通过就业的部门间再配置效应减少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4)外部关税下降对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动态演进过程,这与外部关税变动下中国区域劳动力供给的调整紧密相关。此外,外部关税变动对地区不同属性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外部关税变动下稳定区域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核心提示:本文根据我国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要求,针对我国建筑业结构调整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建筑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64家物流上市公司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 采用稳健标准差修正后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物流业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 物流企业产出水平的提升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以全要素生产率为衡量的物流业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二者的交叉项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后的回归结果表明, 物流业产业升级对就业的负向影响主要来自于物流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核心提示:建筑业结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特点,呈明显的金字塔型,小型企业数量最多,一般在60%~95%,中型企业数量较少,一般在5%~40%,大型企业数量很少,一般在0.1%~0.5%。而我国建筑业结构调整是什么状况呢?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加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未能带来就业弹性上升的原因,提出了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拉动就业增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制造业开始面临新的环境和变革。上海电气(集团)总裁马新生在“振兴装备制造业论坛”中曾谈到,上海制造业将面临“缺乏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大举入侵”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马总裁认为,应通过劳动密集型积累的资本,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再依据雄厚的资本,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6年北京市1‰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从职业特征厦工资水平、职业培训、职业保障与政府服务等方面对在京流动劳动力的工作特征进行考察,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在京流动劳动力从事的大多为建筑业和城市传统服务业,且“工作类型”升级缓慢;作为雇主、雇员、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等四个工作类型的受访者在工资水平、求职方式、职业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流动劳动力进入北京后接受的培训有所增多,工人主动提出培训要求的趋势明显,培训费用职工内部化趋势加强;在京流动劳动力的职业保障令人担忧,政府在为流动劳动力提供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及服务质量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以突出的篇幅对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加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十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几十位教授在其研究成果《美国制造》一书中明确提出“国防部军用装备依赖于制…  相似文献   

15.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通过创造和转移知识推动创新。本文利用2005~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定量分析研究KIBS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影响,得出结论:整体上KIBS发展有助于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此外,KIBS发展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影响存在行业间和地区间差异,相比于西部的消极影响,中、东部的KIBS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因此提出政策建议:积极引导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转型,加速KIBS的发展;引进外商投资,培养高素质KIBS人才,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及我国技术发展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在异国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促进就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就成为热点问题。本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替代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的技术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7.
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城乡结构、体制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增加。要缓解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必须积极推进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大力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和企业,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从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看中国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特征、结构特征、运行特征三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希望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为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指出方向,从而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当前制造业发展面临转型压力,匹配的劳动力支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运用灰色理论的GM(1,1)模型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劳动力数量需求趋势进行预测,并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劳动力质量结构相关的9个因素进行灰色绝对、相对及综合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涨幅不高;劳动力成本、R&D经费投入、职业技术教育、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与劳动力质量结构关联较大。最后,为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文章提出了优化劳动力质量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有以下三个特征:1、失业率急剧上升。据《中国统计年鉴》报告,199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2年的2.32%上升为3.1%,登记失业人数达570万人,失业人口连续5年趋于上升,如果把实际闲置在家的下岗职工计算在内,1997年实际失业率应在8%以上。由于乡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增加和政府机构的精简,2000年全国的真实失业率会突破9%,2002年劳动力供给增量将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