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期以来,多元化经营能否提高企业的绩效倍受关注,文章以中部6省158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为基础,对测度多元化经营及企业经济绩效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部6省上市公司的经济绩效与企业多元化经营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多元化经营降低了企业的绩效.  相似文献   

2.
崔建东 《中国经贸》2013,(14):53-53
国有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与摸索后,在管理方式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其表现之一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然而,由于国企常年积累的思维守旧等诟病,仍然影响了绩效、激励等制度的创新。如何在国企施行有效的绩效与激励机制,需要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大量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国琴 《特区经济》2006,213(10):204-206
区域旅游合作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重要趋势之一,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是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分析中部六省旅游合作动机和合作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了其合作开发战略措施,促进中部旅游合作走向实质性阶段。  相似文献   

4.
吴小珊 《科技和产业》2007,7(5):25-27,42
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设置了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给出了实例分析。该评价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有效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弢  张博 《科技和产业》2015,15(4):34-39
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中部六省的高技术产业—医药产业的区域层次数据进行分析,以区位熵作为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指标,利用BP神经网络法测算技术创新数据,对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衡量,进而测算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创新的Pearson相关系数,验证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创新的正相关性,并结合图形进一步分析二者关系,探究二者发挥最大协同推动经济发展时产业集聚的最佳规模,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协同推动作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当前安徽省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潮.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省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方法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中部崛起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用DEA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别评价了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文章最后对各省份的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做了剖析,并以此给出了关于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为中部六省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知识创新与传播的加快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通过构建关系资本,获得创新资源,能有效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文章从信任、沟通和冲突管理三个维度分析企业关系资本对知识吸收能力及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提出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构建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中部六省2005-2013年的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是湖北,协调发展水平提升较快的是江西和安徽,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是湖南和山西,协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的是河南。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01-2010年中部六省旅游数据分析中部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认为中部旅游业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获益匪多。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促进了中部六省旅游业的发展,但各个省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呈现出绝对差异在拉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趋势;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而国际旅游市场需求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中国省(市)域自主创新效率,利用改进理想解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市)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地域差异化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现有联盟运行绩效评价相关文献,建立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泰州某产业联盟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联盟运行绩效处于中和良之间,为此提出引导联盟发展规划制定、构建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加强联盟成员交流沟通、培养联盟产业相关人才等建议以提升联盟绩效.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区域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本文应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2005-2012年全国各地区的大学创新效率,并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对大学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各地区大学创新效率逐年提高,但地区之间效率值差异较大;政府研发经费投入的增加对大学的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大学研发人员的增加和企业研发经费的增加对大学的创新效率有负向影响。本文建议在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注重创新环境的改善,并将创新环境纳入"十三五"科技中长期规划分析框架,加强大学间、校企间、地区间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史修松 《改革与战略》2009,25(9):184-187
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其效率的提高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区域创新系统已成为重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文章在阐述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的内在联系,综述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测度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我国2000—2010年26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对国内研发、技术转移和国外技术溢出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考虑到省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又把26个省市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考察各区域的创新绩效。研究发现,本国科研人员投入及技术转移对技术发明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科研人员投入等本国要素及FDI、出口贸易等国外因素则对产业创新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各因素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区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国内研发等要素投入对高收入地区的技术创新促进性作用比较明显,而FDI等因素对低收入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均产生明显的积极效应。因此需要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发展水平不平衡,通过对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规模质量、共享利用和支撑创新等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标杆分析法对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综合实力开展研究分析和对比,阐述了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优化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布局、增强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发应用能力和完善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等发展建议,以期对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7.
郑姣  王波 《科技和产业》2022,22(10):357-365
从科技创新投入、承载力以及产出3个维度,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选取西部11个省份2009—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西部省份历年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变化比较平稳,但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异。结合聚类分析将西部省份科技创新能力分为4类,其中,四川和陕西处于高水平,重庆属于较高水平,云南、甘肃和广西属于中等水平,其余省份科技创新水平则相对较低,且表现出创新投入、承载力以及产出的“匹配”差异性,并通过系统协调性测度进行再分析。研究发现,西部省份科技创新协调性整体水平偏低,但与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基本呈现一致性变化趋势,且能够弥补科技投入不足带来的“短板效应”,但同时也会制约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效应”。最后,从区域省份科技创新协同和投入产出效率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韩博 《科技和产业》2019,19(10):90-95
创新方法是支撑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工具,我国自2007年以来,先后在多家企业开展以TRIZ理论、六西格玛管理、QFD、精益生产等单一或多种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以目标为导向,分析企业应用创新方法产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以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展性为主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指标权重,确定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过程,提出了创新方法示范企业管理策略,为创新方法管理工作和示范企业培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刘亚甫 《科技和产业》2022,22(1):153-161
基于不同的粮食功能区,分别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01—2019年中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变化进行测度和比较.结果表明:2001—2019年3个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粮食功能区之间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差异明显,由低到高依次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主产区规模效率优势明显,主销区技术进步优势较强,而产销平衡区各分解因素的波动幅度最大.最后,从宏观统筹和优化各粮食功能区农业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合理推进各粮食功能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视角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