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研究报告》2007,(190):1-8
我们认为,完善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应该坚持这样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注重效率;有利协调;循序渐进。基本思路是加强和完善一个应急办协调若干个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的综合应急行政体制。政府应急办与议事协调机构在职能划分上要各有侧重,避免交叉,分工明确协调互补;各级政府应急办应当逐步完善和加强;应急办的设置应依托于政府办公厅;还需要对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分类,进一步明确应急行政管理体制的边界。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报告》2007,(188):1-13
由于原有的防灾行政体系已不适应新型危机的各种挑战,为提高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资源整合和机构改革,其中体制建设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各国体制虽然各不相同,却有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统一指挥、加强协同是体制建设中的重点;自上而下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机构;应急管理纳入政府管理职责,职能在常态和非常态间灵活转换;适时提升和强化该机构的地位和权力;及时调整该机构的模式和职能。  相似文献   

3.
赵菲 《中国报道》2008,(3):60-62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重庆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将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放在突出位置。乡镇机构、事业单位、综合行政执法将重点推进改革试点:市与区县之间、同级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将调整理顺;行政审批将进一步规范。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执法体制和协调机制,加强行政监督、行政立法,推进机构职能、机构编制及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将大大促进政府组织体系的科学化和行政管理的精简高效。[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3月11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对改革方案进行说明时表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着力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抓紧制定国务院部门“三定”规定,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抓紧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发生已经威胁到基层政权的稳定,县级政府是直面该类事件的政府机构.本文从县级政府在应对公共应急管理过程中的责任缺失分析人手,队责任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了完善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责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发生已经威胁到基层政权的稳定,县级政府是直面该类事件的政府机构.本文从县级政府在应对公共应急管理过程中的责任缺失分析入手,对责任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了完善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责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成立了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从“管理、检测、检测、产业、保障”四个层面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9.
沈阳铁西工业区"十一五"发展战略(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峰 《辽宁经济》2007,(5):26-27
三、围绕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倾力打造对外开放前沿区 1.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创造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休闲服务的高质量公共产品: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实现全区公共突发事件处理达到领导一元化、指挥智能化、决策科学化、保障统筹化、防范系统化、救灾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高翔 《宁波通讯》2012,(3):33-34
财政管理体制是确定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划分各级政府之间财权和财力,以及同级政府各财政职能机构之间职责分工的一项根本性制度。从广义上看,财政管理体制包括政府的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两个方面,税收管理也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在复合形态危机的现实挑战和我国应急体系从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应急系统向综合管理体系转型的背景下,危机管理中部门协调的重要性凸显。本文分析了危机管理中部门协调的重要价值、基本内涵以及特征,并以复合危机管理的典型——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为例,从制度供给和个体行动等主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危机管理中部门协调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危机协调管理的建议思路。  相似文献   

12.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的是政府间的合作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主要解决行政区内横向政府组织间跨界治理问题。该理论突破治理空间的限制,为创新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机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文章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分析南宁市应急管理部门协调及区域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要从增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协调的意愿,制定协调联动的制度规范,重点在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社会参与和区域合作共赢方面,创新构建南宁市应急协调与合作机制,以解决应急协调不畅与合作不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改革必须进行一系列重要的转变从“无序”改革到利益调整型改革;从边缘层面的改革到核心层面的改革;从应对多种个案化的社会问题到应对整体化的社会问题,从单纯地看重经济效益到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并重;从“先富”逐渐过渡到“共同富裕”;从经济型政府逐渐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城市管理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在各个不同阶段均呈现出相似的问题:从人口的剧增、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形态的改观,到不堪重负的城市基础设施、破碎的邻里关系以及恶化的环境,从城市化到反城市化,从中心区的高度繁荣到中心城空壳化,从城市政府的政治经济地位及独立性日益提高,到城市中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城市运行更趋近于商业化的机制,整个城市的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城市政府从城市的“统治”、“管理”,变成福利分配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继而向促进、引导经济发展及公共服务的“鼓励”角色转变。城市管理不是一套规章制度,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过程,即政府协调非正式组织、私人利益集团,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是政府与市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的互动过程,它反映了政权与市民社会、传统的约束与被约束、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中共中央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此后,大部制在全国热议,建设能源、交通大部的呼声高涨。不过,存在大量协调问题和监管真空地带的中国金融监管领域,却似乎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继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宣布大部制改革方案后,精简和规范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被率先摆上桌面:新一届国务院将设置29个议事协调机构,撤消25个议事协调机构,并强调一般不单设实体性办事机构。新华社发自北京的这条消息释出信号:通过集中机制和规范机制来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协调能力,具体工作交由国务院相关部门承担,将有助于避免议事协调机构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加强应急管理尤其是应急信息管理至关重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新闻传媒对舆论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媒体对政府相关职责的监督应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陈丽君  袭菲 《魅力中国》2011,(2):322-322
突发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浙江省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给浙江省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带来极大挑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制定了许多应急管理措施。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之一,审计机关在历次突发事件中都能较好的完成国家审计任务。本文从社会突发事件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等方面入手,结合浙江省自身的特点,主要分析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进行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自建国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应对的危机范围逐渐扩大,其覆盖面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覆盖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生产事故和社会危机四个方面。应对危机的方式从被动的“撞击-反应”式危机处置逐渐演变为从前期预防到后期评估的危机全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20.
《广西经济》2009,(7):6-6
2009年7月29日,第五届泛珠三角省(区)政府研究机构调研合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由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承办。该会议既是部门衔接落实制度的专门会议,又是为泛珠首长联席会议起草有关文件、准备有关材料的预备会议。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产业合作与发展”。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李金早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