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背景,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回溯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历程,并结合其与资本主义两者间的本质关系,分析了其内在演化逻辑,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始终纠缠于公共产品属性和利益属性的矛盾之中,并与西方资本结合为一体,构建了以西方资本为主导的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在此基础上,对现时局势进行了多角度分析,针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构建,给出了带有中国思想特色的方案及原则。  相似文献   

2.
3.
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元对国际结算货币的影响在国际金融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欧元的推出强烈地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份额面临重新调整和分配,欧元正不失时机地扩大其在国际交易和结算货币中的作用。在国际贸易方面,在欧元区国家对区外国家的商品与服务进出口贸易中,欧元的使用量大幅上升,大约50%的欧元区对外贸易使用欧元结算。在欧元现金使用方面,欧元在欧盟的一些邻近国家已经顺利地取代了原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有资料显示,欧元区外的欧元现金流通量大约在200亿~250亿欧元之间,占欧元总流通量的8%。此外,在欧元现金转换过程中,欧盟邻近国家的欧元存…  相似文献   

4.
5.
穆林 《中国外资》2009,(24):6-7,9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危机逐步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传导到世界各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在全球的蔓延,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金融监管不利或缺失,但究其本质,则是全球经济失衔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规则的冲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所致,本文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出发,通过分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探讨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及方向。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着重研究60年代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当今盛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之间的差异。60年代,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货币,倘若政府不希望持有美元,唯一的选择便是从美国财政部购入黄金。今天,他们则可以以美元换手欧元。他们可能继续购入美元以避免其本国货币升值,但随即他们又会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美元,换回欧元。于是欧元汇率上升,由于外国对美国政府债务持有需求的降低,美元利率将会迅速上调。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下列两种创新方法可资借鉴:欧洲中央银行可创设一特别便利设施(a special facility)以满足人们对欧元的这种需求;中央银行把非意愿持有的美元存放于基金组织所管理倡导的便利设施中。建议一赋予了欧元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建议二则将这一角色功能定位在特别提款权身上。它同时将避免日后美元与欧元货币问转换所造成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9.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危机逐步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传导到世界各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在全球的蔓延,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金融监管不利或缺失,但究其本质,则是全球经济失衡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规则的冲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所致.本文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出发,通过分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探讨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及方向.  相似文献   

10.
储备货币竞争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兑现货币制度下,储备货币发行国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而承担的成本却很小,主要储备货币国具有增发货币以获得储备货币收益的内在冲动。随着欧元使用范围的扩大,欧元货币地位上升较快,形成了与美元的竞争态势。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对国际储备货币供给的约束,在现实背景下竞争不但未能阻止货币滥发,反而形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缺乏有效监管使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频繁而剧烈,引起汇率大幅波动,国际货币体系更具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系统相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相容性的角度分析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百年历史 ,为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平台。迄今为止的国际货币制度采取的形式都位于相容性模型的解集中。当系统的不相容性累计到一定程度之后 ,系统均衡被打破 ,货币金融危机频仍 ,新的系统则应运而生。实物本位终将为信用本位所取代 ,货币本位的虚拟化不可避免。全球化背景下浮动汇率制将以货币联盟的形式向固定汇率制复归。国际货币制度的最终演进方向是全球统一货币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首先指出当前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系为美元霸主地位,其次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史中得出政府因素和货币统一性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考虑的两大主要因素;本文又从美元与欧元的"滥币陷阱"规律、金融危机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必然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新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原则与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国际政治角度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阐述了国际政治因素与国际货币体系的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公权力的形成而非“理想设计”,建议以多极均势的策略制衡美国金融霸权、最终构建超主权货币。同时,中国应该依据自身的实力积极推进构建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二战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等东亚国家面临"货币错配"和"美德两难"困境.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美元在后次贷危机时代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当务之急,中国政府应主导区域货币合作,构筑人民币结算圈,坚守资本管制底线,坚持可信的固定汇率制,掌控战略资源,对冲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15.
随着美国的次货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显示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和系统风险性,牙买加体系的有效性遭到多国质疑,美元的中心地位是否能够持续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文章阐述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代表国家在利益主导下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态度,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未来走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短期内大规模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会是艰难的。  相似文献   

16.
李勇五 《上海金融》2013,(4):98-100,119
盛行于明清两代的票号,其源起与衰亡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然而,相关研究多囿于研究视角的局限,未能完全阐述清楚其中的逻辑.本文通过对银本位货币制度演进的梳理,进一步证实货币信用制度的变化是导致传统金融体系崩溃的主因,票号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与明清货币制度尤其是银本位制度的兴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力量格局发生变化,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亟待改革,金砖国家则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但在参与过程中面临与体系内发达国家和体系外其他国家同时博弈的困境,也即"挤车困境"。产生"挤车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新参与者身份的逐渐转变导致利益变化,其破解之道在于以不完全信息下的"身份融合"战略替代完全信息下的"身份转变"思维。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处理好与体系内发达国家尤其是主导国家美国的关系,又要保持与体系外其他国家的联系,以实现"身份融合"。  相似文献   

19.
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信用货币制度之上,浮动汇率制能较好地反映一国经济盛衰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但是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不能代表各周经济利益,甚至可能加剧风险与经济的失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建立区域性的货币同盟,形成多极化的势均力敌的国际储备货币更有利于国际间的公平竞争与合作,有利于贸易的自由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分析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时(IMFS),学者们更关注经常账户,鲜有研究资本账户。无论是正式的模型分析,还是描述性历史分析,皆是如此。当全球金融市场高度分割时,这种研究方法可能是合理的。但是,在全球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情形下,这种分析方法的缺陷就非常明显,因为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里全球金融市场高度关联。资本账户"零和"使得关注点由从商品市场转向资产市场和资产负债表。从这个角度来看,IMFS会变得不同。IMFS最大的缺陷在于其放大了金融繁荣与衰退的倾向,由此产生巨大的金融危机,即所谓的"过度金融弹性"。评估IMFS潜在脆弱性,必须跨越支撑国际收支统计的居民/非居民的分类,从跨越国家边界的决策单位(银行、非金融公司)的并表层面进行分析。为此,本文回顾了历史上两个严重金融危机的表现,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与最近金融危机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