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抵质押贷款需要关注的风险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天琦 《中国金融》2006,(22):59-60
信贷是支撑本轮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通过对全国和西北部分省、市、县的对比分析,发现贷款结构上表现为(见下图):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保证贷款占主体地位,质押贷款和票据贴现所占比重较小,但是最近几年比重上升很快,对信用创造的贡献在不断提高。需要进一步考察宏观经济周期中抵押贷款的增长趋势和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杨天明 《云南金融》2012,(1X):107-108
本文从明溪、开县、平罗、法库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案例深入地探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现实意义,并从现行法律和抵押融资金融学的角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天明 《时代金融》2012,(3):107-108
本文从明溪、开县、平罗、法库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案例深入地探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现实意义,并从现行法律和抵押融资金融学的角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孙晋夫 《银行家》2014,(3):108-11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2008年以来,枣庄市围绕赋予的耕地使用权抵押权能,缓解农业规模经营的融资瓶颈,探索推行了以"一证一所一杜"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改革,从而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效缓解了融资瓶颈。本文立足枣庄实际,剖析枣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抵押贷款融资创新案例,探讨破解当前农村信贷供需衔接困局的有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存在着缺乏完备的法律政策保护、完善的流转服务市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等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考察,为我国在政府支持、政策优惠、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农地金融制度的创建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从完善农地金融的相关立法,加大农地金融的政策扶持,构建农地金融的组织体系,规范农地金融的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形成及防范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这一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拓宽了农业生产资金的渠道来源,有效地解决了农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随着农村土地经营权贷款在全国范围的逐步展开,信用风险、农村土地处置风险等不利因素也日益凸显出来,制约了抵押贷款业务的进一步推广.为此,以抵押贷款流程为主线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主要风险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金融与土地产权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有利于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改善农户的信用状况,从而提高农村的贷款可获得性,解决现有小额信贷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匹配问题。本文对农村金融、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回顾新中国土地改革历史,总结出逐步还权赋能,提高农民土地产权的全面性、排他性和可转让性的演进逻辑,进而剖析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土地改革中深层次问题,提出通过土地产权抵押改革拓宽农村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提高农村贷款额度、期限,降低贷款利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本文通过深入了解农村土地、林地流转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二权"抵押)融资情况,发现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多样化,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日益完善。同时,对金融提出了规模化、创新需求和风险防范要求,但目前金融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等难以满足农村"二权"流转发展的需求,须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建构的动因及制约国素进行经济学分析,本文对农地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强信贷支持农业规模经营是进一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作用、金融部门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做法和成效及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与总体思路作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着力扩大增量、也要着重存量的金融机构改革,二者不能偏废。因此,用办城市金融的思路来经营农村金融是行不通的,对于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而言,市场化应该是大方向,需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制度本身进行探讨,研究民主管理制度与当前农村金融的相容性问题。本文的基本判断是:正如自由竞争可能导致垄断一样,合作制所体现的民主管理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制度构想,其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是民主制的悖论。因此,如果要继续坚持农村信用社继续为“三农”服务的基本方向,必须在现实上放弃空想式的民主制度,近期实行治理结构的准国有化,远期实行所有制的民营化,并在整体金融领域实行“反向剪刀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如何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制度间的差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服务的均等化,已经成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从社会救助项目实施、社会救助标准和水平、社会救助覆盖面、社会救助中的政府支出责任以及社会救助的地区间差异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在城乡二元结构政策背景下我国城乡之间社会救助非均等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均等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合作制原则扭曲、产权关系模糊、法人治理结构失衡和风险承担责任不明等制度缺陷,导致农村信用社运行机制僵化,经营效率低下。只有改革产权制度,控制政府不当干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法》,发挥信用社协会积极作用,才能保证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发展我国县域农村经济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但同时,其也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极薄弱的一个环节,其发展与改革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三农”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更关乎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四平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快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合理优化了股权结构,进一步健全了产权结构及法人治理结构。但随着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显现诸多影响其改革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了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金融改革及其制度变迁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户和中小型企业金融服务的供给状况。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农村经济活动组织化等程度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供需缺口存在持续扩大的趋势。为此.研究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就显得异常迫切。  相似文献   

18.
农村税费改革中凸现出的乡镇财政困难现象是规范国家与农民收入分配关系中必然要经历的一种"阵痛";解决乡镇财政困难问题绝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注意解困目标与对策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农民集体的团体性决定了集体土地物权化的独特性。上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塑造了集体成员直接利用集体土地并给予物权保护的赋权模式。但是这种集体成员直接享有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制约了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阻碍了集体土地作为市场化资源的配置利用功能。新一轮集体土地制度改革,试图解决“三块地”的市场化问题,必然带来全新集体土地的物权法表达,这便是民法典编纂中物权法编的使命,即再物权化。新一轮的物权化旨在保持集体所有的团体性前提下完成从直接转向间接的集体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这需要法律上落实和强化农民集体所有权的私法效力,赋予集体市场化利用集体土地的自主权,允许农民集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方式,为农民集体土地设定多样性的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20.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一项包含了多主体、多关系和多任务的系统性工程,改革过程充满着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为了推动这项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本文结合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宏观视角对改革的驱动力和运作机理进行了整体性分析。研究发现,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仅受到财政收支压力的内在驱动、适应市场发展与回应社会关切的外在驱动,还受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驱动;改革需遵循权力与责任相匹配、预算与绩效一体化、部门机构协同联动、激励与问责相结合、技术与制度同变革的运作逻辑。最后,立足中国要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现实任务,提出改革的关键路径应明确新时代的改革定位,聚焦预算与绩效一体化的改革重点、采用上下结合的改革方式,朝着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