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纵观国际银行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未来几年内全球范围实施已成定局。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国家,对这一问题应该有一个明确、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探讨了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在战略上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1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的资本协议(第二稿),经再次征询意见后,2001年年底正式公布,各大银行经过三年过渡期后将于2004年全面执行.新协议更关注银行风险管理,这对原本风险管理薄弱的我国银行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银监会于2008年10月发布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第一批监管规章,这表明新资本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实施有了实质性和突破性的进展。监管规章为国内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有利于推动新资本协议在国内银行业的实施。全面落实监管规章并实现监管合规是一项长期、复杂、事关全局的系统工作,商业银行针对具体的监管指引,应该进行周密细致的部署,分析差距、确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以保证新资本协议实施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引起了全球金融业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推出了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将成为未来全球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现状,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引起了全球金融业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推出了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将成为未来全球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现状,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孙健 《新金融》2008,(9):24-28
为了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银监会对国内部分大型银行提出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本文通过对2006年颁布的新资本协议监管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定量研究,力图解释风险参数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期限对银行监管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通过比较银行业务监管资本计算公式的差异,得出如下结论违约概率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呈抛物线趋势,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零售业务给与了风险优惠政策,银行的不同业务发展倾向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曹衍楠 《中国金融》2004,(11):45-46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称“新协议”)的宗旨是提高监管资本对风险的敏感性。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协定。新协议是通过两个方面促使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一方面是对高级风险计量方法提供监管资本激励,促使银行采用对风险更加敏感的高级风险计量方法。另一方面,为从监管当局获得采用高级风险量化方法的资格,银行必须达到更高的技术标准和制度标准,从而迫使银行在追求具有资本激励的高级计量方法过程中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何毅 《甘肃金融》2002,(4):35-36,51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巴塞尔委员会在1988年正式颁布实施<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后,又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新情况及1988年协议的缺陷,于2001年提出了新资本协议框架,将于2004年在全球推广.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为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被奉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神圣条约”,但在国际金融业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巴塞尔协议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法都在不断的变化。自巴塞尔委员会于1999年推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稿征求意见稿以来,距今已有5年时间,其间几易其稿。2006年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在十国集团内正式实施,然后逐渐推广。由于我国的金融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必将对我国的银行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来看,作为信用风险度的评估手段之一的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合规行为”存在内在冲突,会导致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发生;但作为第二支柱的监管检查作为一个外部条件,则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具有积极的规避效应。而市场约束有构成约束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又一层规避墙,并且将对商业银行的监控从监管当局移向市场自身,将有助于提高监管效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规避措施,对于中国监管当局推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而言,成为防范银行业风险的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不仅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先进的资本计量方法,更蕴含着丰富的公司治理原则和要求,包括:董事会应以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制定战略规划,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积极参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商业银行应采取与审慎风险承担有效结合的薪酬激励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战略规划、董事会运作、沟通协调机制、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2.
《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和实施是银行监管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认为,《新资本协议》特别是内部评级法极大地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方式、信贷结构调整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和资产质量,无论是实施标准法还是内部评级法都将强化信贷扩张的资本约束效应。我国应慎重选择《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时机,避免由此对信贷供给和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3.
赵玉睿 《新金融》2010,(7):37-40
本文主要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受益者、困难、存在的缺陷等角度正反两方面深入思考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利弊得失,认为实施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受益者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银行,同时在实施新资本协议实现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市场声誉、节约监管资本的过程中面临成本高昂和执行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中小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综合性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最近公布了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三版征求意见稿(2003年4月30日),委员会拟于2003年底最终完成新协议的修改,并于2006年在成员国开始正式实施。对照新协议要求构建风险管理的基础框架无论我国是否执行该协议都对提高和完善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讨论新协议确定的风险监管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目前需努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构建风险管理的整体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风险管理的执行文化氛围;实施以内部评级为主的风险计量方法,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创建风险计量模型,构筑信息数据平台;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风险管理市场机制;发挥监管当局作用,强化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16.
透视外资并购中资银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最核心的金融领域,外资并购事件不断涌现,透视其中的共性特征,可从中找出一些对我国银行业的后续改革有所裨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资本充足率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将在2011年开始实施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目前的观点普遍认为,资本充足率对资产和存款的控制不如准备金率。笔者认为,这是静态分析的结果,存有很大的偏颇。如果考虑市场的制约,商业银行无法在市场上顺利实施股权融资,如此必然造成资金的短缺与紧张。商业银行改变盈利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资本充足性管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的影响,本文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联立方程模型。根据这个模型,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资本充足情况较好的银行,还是资本充足情况较差的银行在资本充足性管制的压力下都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性管制促进了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不过,由于多数银行已超过资本充足性管制中的最低标准,该标准产生的管制效应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19.
资本约束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尽管<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安全度,但在短期内将会加大商业银行资本金压力和影响其盈利能力.因此,扩展资本金补充渠道及改进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资本监管新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10月21日颁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核心是关注次级债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也称为资本监管新规。尽管资本监管新规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安全度,但在短期内会加大其资本金压力和削弱其盈利能力。因此,扩展资本金补充渠道及改进盈利模式是商业银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