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本文剖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公司与公司之闻的担保圈的利弊,揭示了担保圈形成的法律、市场、信息技术,以及商业银行方面的原因,论证了担保圈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经济复苏走势尚不明朗形势下,商业银行完善担保圈风险管控的三点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企业担保圈风险问题开展的系列研究发现,企业担保圈是一个"小世界",任何两个毫不相干的信贷企业通过若干圈担保链奈都能产生必然联系,而且担保圈中的"多米诺效应"与"阻尼效应"是对立统一的。一旦担保圈的风险暴露,不仅影响到担保圈内企业发展,也严重威胁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甚至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本文通过设计担保圈风险指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对风险指标未来五年走势进行前瞻性递推预测;采用拓扑网状软件揭示出一个地区重点担保圈中成千上万家企业担保关联风险传染和扩散路径等情况;提出化解企业担保圈风险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担保圈进行了重新定义,然后通过典型调查法对担保图形成根源进行分析;接着基于区域性风险视角,对担保圈风险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担保圈贷款风险事件都应列入担保圈风险,对区域性金融稳定产生影响的担保圈贷款风险事件为担保圈风险,并对影响担保圈风险界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区域性风险防范视角,提出了防范担保圈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担保圈风险沿着担保链条快速蔓延传递,给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带来持续压力,进而对区域金融环境造成很大挑战。"新常态"下,各方应如何有效管控担保圈风险?本文将结合金融风险管理实践,对各方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对担保圈风险化解与管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年来大量涌起的一种保证形态-“担保圈”,其风险因担保过度的驱使,在经济逆向波动中表现出某种不可控的放大趋势,演化成一定程度上的区域性风险隐患。本文对担保圈的概念、成因及风险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了部分地区化解担保圈风险的经验。最后,从政府、银行、企业、金融管理部门等多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担保圈贷款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作为经济和金融活动活跃的沿海地区,企业担保现象由来已久,由担保圈引发的区域系统性风险也时有发生,如2008年的华联三鑫事件、2012年的天煜建设事件。担保圈就如浙江企业染上的一场"金融瘟疫",伴随着经济下行,这种出于缓释风险设计的担保制度弊病暴露无遗,不断蚕食着浙江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正常运行。本文从担保圈概念入手,介绍了担保圈的两种风险传染机制,基于政府、企业、银行三个角度分析了担保圈形成背景,并从成因和影响程度出发提出了清晰的企业战略定位、优化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实施风险全周期管理等六大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2014年以来,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信贷规模收紧,产业结构调整,担保圈风险相继暴露.鉴于此,我国应高度重视担保圈风险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下大力气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担保圈风险刻不容缓.唯此,才能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
"担保圈"主要是指多个企业没有正式的约定要以某种相互担保或者是连环担保的方式但却自然而形成的一种以担保关系为链条的利益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完善以及金融资产规模的增长,保证担保贷款也随之增加,故而客户之间形成了担保圈.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担保圈"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Z市担保圈的大量调查材料为基础,从四个圈层逐步剖析了担保圈的生成与演变。研究认为:由于"柠檬市场"效应、道德风险、市场失灵等现象存在,造成了担保关系实质上的无效性。对此,本文从政府、银行、企业、监管等多方面入手,提出化解区域性、系统性担保圈风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互相担保行为已成为困扰银行业的一大陷阱。同一地域的诸多公司之间连环担保形成"担保圈",一旦某家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其他圈内公司亦可能同时被"引爆",进而导致银行坏账的大量产生,将危害地区金融稳定。本文将通过讨论如何考核风险,并通过统筹银行内部资源,实施风险分类管理,强化第二还款来源,调查企业偿债能力等手段化解担保圈风险和进行事后补救,以防止风险溢出。  相似文献   

11.
金燕  王昕 《新金融》2001,(2):37-39
近几年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重中之重.虽然从中国人民银行到各商业银行均出台了许多措施和办法来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但不良贷款持续上升、资产质量持续下滑的态势并未得到有效遏止.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下滑已成为制约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提高资产质量、堵住新增不良贷款源头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杨雪 《吉林金融研究》2021,(3):14-18,26
本文从金融监测指标数据管理的视角,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相关信息指标对金融风险指标的影响程度,并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贷款企业的财务运营能力预警评价、经营管理能力预警评价、技术创新能力预警评价三个层面系统设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在确定各因素预警临界值基础上,进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的警示设置,并构造警度评价函数,以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的警度判断及处置功能,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的预警功能,为构建科学高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监管视角确定了信用风险预警的实现路径,辨析了基于监管视角进行信用风险预警的必要性及其特殊性;以信用风险发生的基本单元即银行客户为研究介质,以监管部门长期监测的银行客户数据、非现场监管数据和经济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涵盖客户财务指标、信贷行为、关联担保、区域经济、行业运行的前瞻性指标体系;利用Logistic模型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警效果良好、风险得分前十名的客户,预警抓获率高达65%。为进一步提高预警效率,使之能更好地用于实践,本文通过综合权衡模型的观察面和覆盖面,将风险得分排名前200名的客户确定为预警适宜区,再将2014年6月批次的山东省银行业客户数据代入预警模型,测算当前正常类客户在今后十二个月内变为不良客户的可能性,为信用风险防控提供抓手并赢得宝贵时间。此外,本文还根据预警分析提出监管部门进行信用风险防范、化解的意见建议,以推动银行业机构完善信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损失事件日益繁多,且多为内部因素形成,其损害更隐蔽、更常见,破坏力也更大。本文以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实施全省集中监控运行风险为例,深入剖析了业务运行风险理论基础和运行风险发生机理,探讨了业务运行风险省行级集中监控模式的应用对象、实施路径、管理流程以及进一步推进风险集中监控纵深发展的措施。为了深入推进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应当进一步树立风险管理全局意识,加快风险分级管理机制及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加强监控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汪竹松 《新金融》2004,(10):27-29
根据我国监管当局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风险评级体系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组织架构再造的改革,强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信息公开披露的法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具有规模大、风险高且对社会经济影响重大特殊性,其信息披露划否合理及能否有效实施,直接关系到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的质量及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健康发展。加强银行业的信息公开披露,也是目前国际银行监管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本试从法律透视的角度,探讨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是上市商业银行)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并结合国际银行监管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于跃 《新理财》2012,(10):38-39
当前,中国金融行业不仅受宏观经济持续放缓而低迷,也面临着自身内部结构调整的蜕变。不过,过度监管或许是制约国内金融业良性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日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2012第六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指出,从最近的一些现象来看,目前,政府部门对金融行业的管制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是越来越强。他指出,特别是自2009年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之后,政府不但加强了监管力度,而且在银行贷款额度方面也开始指导,在有些地方甚至变成了指令性计划。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在贷款担保方面的合作,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合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除了担保公司虚假出资、抽逃资本金或恶意逃废债等行为导致担保公司将担保风险转嫁到银行外,银行自身认识和管理的不到位也是导致银行贷款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