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金融监管预先承诺方法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银行业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相关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完善我国现代化监管体系并以此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任务就显得更为紧迫。由于预先承诺方法具备特有的激励规制作用,并在实践中能实现金融业分业监管与综合经营的有效统一。因而本文借鉴预先承诺方法在美国金融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现实特征,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风险控制能力弱、法律保障与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为此,本文在精准掌握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制监管现存问题基础上,从长远视角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从认知维度和政策维度出发,提出“二维三层”互联网金融监管顶层设计思路,从加强互联网金融立法、市场准入制度、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合理引导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机制,并提出强化功能监管、确立混业监管的法律地位以及强调基于领域特性的特殊设计的顶层设计法治进路,以优化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3.
4.
业绩补偿承诺协议是并购交易定价事后调整的一种契约安排。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业绩补偿承诺对并购后标的企业业绩的提升具有激励效应,但相比于单向业绩承诺,双向业绩承诺并没有发挥更显著的激励作用。激励效应与承诺的业绩增长率呈倒U型的相关关系,随着承诺业绩增长率的提高,激励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研究还发现,当实际业绩无法达到承诺值时,约定的惩罚方式会影响标的企业的业绩,且相对于现金赔偿方式,股权赔偿方式的激励效应更明显。业绩补偿承诺协议对于提升标的企业并购绩效具有激励作用,本文的研究指出了业绩补偿承诺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可能存在的不足,对于优化并购定价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监管博弈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风险偏好影响其有效性,对不同经营效率的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也有差异。监管机构宜引入审核和惩罚等机制,提高监管强度,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对高效率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宜采取原则导向的监管,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其竞争力和活力;对低效率金融机构,应采取规则导向的监管。同时,监管行为可更具灵活性,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采取不同对策。  相似文献   

6.
7.
8.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供求及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目前金融业经营体制综合化趋势,认为现有分业监管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进行监管体制协调.基于对我国分业监管体制现状的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论和建议是:人民银行与监管部门在分工与协作中,应尽量通过信息共享和相互提供服务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人民银行和三大监管机构各自的职责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建立双边或多边紧急磋商制度;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使其发挥更高层次的整合作用和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起步尽管较晚,但随着国家"互联网+"的发展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金融改革,互联网消费金融正悄无声息地走进国人生活。基于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有租房分期、家装分期、旅游分期和教育分期。本文以旅游分期为例,基于对我国旅游分期行业现状来分析我国旅游分期目前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包括对旅游群体、旅游产品和国家政策等内容的分析,提出了旅游分期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邓大鸣 《西南金融》2007,(12):17-18
随着人们对金融监管全球合作模式弊端的反思不断加深,金融监管区域合作模式的重要性、现实性正在日益显现。我国领导人曾反复表明要积极开展包括金融监管在内的东南亚区域的金融合作。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出发,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方面对金融监管的全球性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为金融监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探索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实现了创新性的快速发展,在提升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包含了较大的经营性、技术性和市场性风险因素。现有的监管政策尚未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变革,在监管政策体系、机构整合、功能统筹、风险化解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监管政策体系、明确监管主体职责以及加强部门间的监管功能协同等政策建议,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7年全国285个地级市样本数据,运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JP2〗(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各地级市经济增长的差距;(2)教育水平和政府行为水平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强化这种促进作用;(3)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政府行为水平相对落后,提升教育水平和加大政府投入是关键,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加快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实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依靠自身的先天优 势,促进资本融通发展迅猛,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但也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一定冲击。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 的发展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基于结构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第一,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股票市场产生负向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向作用减弱, 并扭负转正。第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产生正向作用。第三,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作用较弱,正负效应更迭,以负影响为主。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融合互联网衍生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其具有技术 性、技术与制度二重性以及认知性等特质性风险。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特质性风险的基础 上,对已颁布的监管政策进行梳理,揭示目前监管政策的缺陷,提出监管政策改进建议:健全 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规章制度;引入监管沙盒试点,紧扣“四个核心”的监管沙盒机制来 助推金融创新;从政府、企业与行业协会三方着手,构建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互联网金 融消费者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爆发式的发展态势,在给公众带来普惠金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给现有监管体系带来了挑战。其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和创新性等特性,增加了互联网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监管体系的低效和不足。声誉机制是为关心长期利益的参与人提供的一种隐性激励,用以保证其短期选择的承诺,因此,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博弈主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KMRW声誉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动态博弈模型,揭示声誉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最后,基于声誉视角进行了监管机制的设计,并针对如何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博弈论的方法——信号传递模型和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中由于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自身特点,引入信用共享机制,分析得出了不同参数变化对博弈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次贷款的利率越低,单次信贷额度越低,低收入消费者的伪装成本越高和对消费者违约的信用惩罚越重时,可以有效地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使信用贷款流入高收入群体;而随着信息共享程度越深,消费金融服务的频次越高,由消费者主观意愿导致的道德风险就会越低,互联网消费金融活动开展就越顺利。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系统论的原理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具有相互融合、模式多样化、金融创新性活动、普惠金融、新的金融模式等特征,并对完善互联网金融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爆炸式发展,但互联网金融监管却处于滞后状态。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和金融"二重"属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比传统金融机构更突出,法律合规风险突出,并具有独特的信息技术风险,"长尾"效应加剧和扩大了风险的外部性和破坏性。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风险的复杂性基础上,从功能监管、互联网技术、金融风险、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出风险防范和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国民经济循环流转的视角,以金融的功能为研究起点,分析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金融的什么功能,以及如何发挥这些功能。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提供支付结算便利的基础功能和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互联网金融利用信息流与现金流的结合,通过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中的搜寻成本、决策成本和违约成本;通过减弱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中的信息成本、监督成本,经由此两条路径发挥着金融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准绳,从监管者的角度,从信息对称性、便利性、可获得性、安全性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ICAR评估体系,对现有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分类监管建议。综上,本文对于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结合的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以其在国内外的迅猛发展和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通过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分析其包括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金融服务一体化、直接性与普惠性、风险性在内的五个特征,重点评析网络支付结算、网络融资、网络货币、网络投资理财等四个互联网金融模式种类,探究其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挑战,归纳其存在的风险特征并总结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最后,预测与展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理论研究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