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4,(6):F003-F003
位于广州郊区钟落潭镇的龙岗村已逾六百年历史,聚居于此的曾氏村人自誉为先秦名儒曾子的后裔。因儒家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说,所以,龙岗的曾氏大宗祠亦名“追远堂”。  相似文献   

2.
大岭村开村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其先民为经由广东南雄珠玑巷辗转而来的为躲避中原战乱的许氏与陈氏族人。也许因为饱受战乱之苦.许、陈族人曾盟约和睦相处,今有遗留于村内的石碑为证。  相似文献   

3.
周翠玲 《开放时代》2004,(2):F002-F002
距离广州市区30余公里的障岗古村,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镇东南部,雾峰山脚下,流溪河上游。 根据族谱记载,障岗开村于1384年。明洪武年间,胡姓始祖“七宣仪”携族从南雄珠玑巷迁入,在此聚族而居,绵延至今600余年,至今是第26世。据村老介绍,宗姓胡氏,始居于江西。  相似文献   

4.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4,(5):F003-F003
在高溪村的入口处,竖有一块正经制作的蓝底白字的铁牌,上有“告示:外来人员进村拾破烂,罚款500元”的字样。与珠江三角洲上大批日益“外来化”的村庄相比,这个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的相对偏僻的小山村,显然并不习惯于社会的流动。  相似文献   

5.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4):F0002-F0002
珠海南屏村是近代名人容闳的故里。容闳是第一位在美国接受教育并获学位的中国人,他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回国,在其极力推动下,百余名幼童赴美留学,造就了中国近代大批风云人物。但在今天的南屏村西大街三巷一号,仅剩一断壁残垣,并挂有木牌(并无任何“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字  相似文献   

6.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4,(5):F002-F002
文冲村与新落成的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大楼相距不过数百米,但新近在其周边“发展”的诸多凌乱建筑,几乎使这个逾五百年历史并聚居着万余陆氏族人的超级村落无从寻访。 文冲原由陈姓开村,清康熙年间,祖居山东泰安陆乡的陆氏族人经粤北南雄珠玑巷南迁文冲。此后“陆”长“陈”消,终成今日几乎清一色陆氏之格局。  相似文献   

7.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4):F002-F002
莘汀是个因地貌而得名的小村。莘,众多;汀,水边平地。莘汀北依珠江,人口不足700,如此微型的行政村,在珠三角地区实在罕有。据说莘汀原有两三千人,由于咸丰四年(1854)番禺洪兵首领陈显良率众于此祭旗反清,败北后遭难逃难者众,莘汀人口锐减。莘汀村民以屈姓为主,屈姓发源湖北秭归,祖上与屈原有关。屈氏大宗祠就座落在莘汀唯一的南北向街道德仁街的南端,三进两天井式,其特别之处是两侧建有钟鼓楼。屈氏大宗祠还是邻近的官溪、沙亭和思贤村屈姓  相似文献   

8.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5):F0002-F0002
钟楼村建于清代咸丰戌午年(1858年),村落座西北朝东南,以欧阳仁山公祠为中轴线,左3巷右4巷,每巷安排7户居所,共49户。环绕村落的3米多高的村墙上,建有4个哨垛,村墙之外,有宽3米深2米的护村河,5层高的炮楼扼守村落东北角,从而构成钟楼村完整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9.
雨中的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朗头村,虽然难以得见原本想象的田园丽日,但灰暗阴沉的天幕,倒是感受这个衰败村落的最为相宜的氛围。 朗头村虽为清一色的黄姓,但由于宗族规模庞大,为合理安排居住空间,在其开村不久,便规划出朗东、朗中、朗西三个一线排开的聚落。每个聚落长约400米,纵深约300米,位于最前排的建筑皆为祠堂、书室  相似文献   

10.
车过深(圳)汕(头)高速公路惠来县境,可见一个规划严整、几乎一望无际的村落。从最近一个出口下高速公路,仅两三分钟车程便抵这个叫仙庵的巨型村落。  相似文献   

11.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2):F0003-F0003
粤北邓村是一个单姓(邓)的自然村,也是一个单自然村的行政村。邓村三面环山,人口约千人。邓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可见邓村历史之久远。老人说,邓村历朝历代都重视耕读,科举以来“,学而优则仕”者众。清康熙年间,当地县令有感于邓村文教之发达,曾赐书(狂草)曰“:邓氏自有明以来,子孙千仁,科第蝉联,循声卓卓,仕版中天,入其乡,户有书声,野无旷土,令人如登邹鲁之堂,如游康衢之野”。以常情推想,当时的邓村,也许就出有官居七品以上的高官,不然,一个七品县令是不会注意到僻野偏村的。不过,在今天的邓村,看不到一座象样的算是殷实人家的传统民居遗迹,…  相似文献   

12.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3):F0003-F0003
官塘位于珠海唐家湾镇,因其依山(七座山坡)傍海(湾),有七星伴月之势,故曰“七星地”。1300年前后,有蔡姓渔家在此开村;百余年后,又有卓氏从福建莆田迁来,因卓氏二世祖为“观严公”,取其谐音,遂命名此“七星地”为官塘。今天官塘2400多村民中以卓、佘姓为主,但作为曾经的小渔村,“疍民”(也被称为“流水柴”)总是如浮木般漂来,又如潮汐般退去,所以,官塘的姓氏尤为复杂,村内的“百家姓”石碑上,就刻有在官塘生息劳作过的96个姓氏。明清两朝人口大增,因人口压力,中原移民纷纷南迁,官塘村民开始亦渔亦农。生产方式的转换也带来文化的变迁,更多的…  相似文献   

13.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5):F0003-F0003
寄居关氏宗祠的北帝南亭村有五千余关、黄两姓居民,其中以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由粤北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的关氏为主。因附近有南汉王陵墓,时设南、北两卫亭,南亭因此得名。南亭濒临沥滘水道,又有人均二亩左右的良田,曾是典型的渔米之乡。数年前,因政府出于建设需要,农地全部被征用,数十户村民的房屋及北帝庙、关氏宗祠也在搬迁之列。在村民的要求下,宗祠被保留了下来。政府在对岸为拆迁户安排了价格较为低廉的新居,但许多人恋土情结重,又认为价格不合理,故迟迟不愿迁走。失去庙堂的北帝诸神已暂落脚于关氏宗祠,而拆迁户们则干脆在宗祠旁…  相似文献   

14.
大江埔村就在105国道的边上,350多年来一直是邝氏族人的聚居地。清代咸丰年间,大江埔出了一位名为邝天贵的举人,其同科状元是高州人林召棠。林状元得志之余给大江埔题写了村名,他故意将“埔”字漏点,寓意大江埔村后人能锦上添花。当其时也,大江埔的邝氏族人定当踌躇满志。  相似文献   

15.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4):F003-F003
木棉是谢氏族人的聚居地,后间杂李、梁、陈诸姓。据说,木棉是从化第一大村,人口近7000,其中谢姓村民占5000多人。人民公社时期,木棉共分28个生产队。木棉村外有东阁、西阁、南阁和北阁四座门楼环卫,中有  相似文献   

16.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3):F003-F003
即便是在大比倒尺的增城市地图上,也找不到通往莲塘的村际道路。但事实上,莲塘村距离广(州)汕(头)公路不足两公里在莲塘村的西门楼(更楼)里,安坐着一群六十至九十岁不等的老伯,他们吸着纸烟,相互间竟罕有言语,只是以专注的目光追随偶有的门外行者。他们劳作于斯,守望于斯,见证了莲塘村绵延至今的点滴时刻,按理说,他们对莲塘村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3):F0002-F0002
淇澳为偏僻的海岛渔村,因位居珠江出海口要冲,故上千年前即有渔民聚居,建于宋代的淇澳祖庙即为明证。淇澳祖庙里不仅供有开村祖,同时还供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和水潮爷爷,可见风里浪里的渔民对自然力之敬畏。渔民命系海天,淇澳的神宫社庙也尤多,除祖庙外,少不了供奉海土地神神林默娘(原为福建莆田湄洲岛渔女)的天后宫,还有观音阁,更有不便计数的社庙。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人登上淇澳岛测绘,后与美国人一道盘踞岛上走私鸦片,并常入村抢劫,激起民愤遭村人驱逐。1836年,英美商人纠集十五、六艘武装轮船来犯,村人齐聚天后宫广场架土炮还…  相似文献   

18.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6):F0003-F0003
在南村4000余人口中,90%属周姓,村人自称祖上于宋代年间自湖南迁来。南村“周氏大宗祠”的大门有一副对联,曰: “遂承恩泽先师濂溪开千秋理学/禄惠周宣上祖茂叔说一篇爱莲”,此联表明南村周氏乃认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公元1017 至1073年)为先祖——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澳先生, 著有名篇《爱莲说》,其中“出污泥而不染”更成千古佳句。  相似文献   

19.
榕树掩映中的朴素院门,低矮但不失温馨.在春天里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日的最后一抹夕阳的辉照下,门楣上红底描金的"凤院"二字,古拙中包含生机.这本是"雨生白谷"的季节.但穿过凤院的拱门,呈现的却是别一番图景:苍凉,荒寂.这是人去村空的凤院.  相似文献   

20.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1):F0002-F0002
雄丰村位于神山管理区,但雄丰的老人都说自己是神山卢氏,对“雄丰”这一后起的村名并不认同。神山卢氏原祖河北范阳.后南迁粤北南雄。1273年,南雄卢氏长子志和再迁神山,繁衍出如今3000余神山卢氏族众。在雄丰村,除“卢氏大宗祠”外, 难得再见旧时建筑的痕迹,但与其它人去楼空的古村相比.雄丰村的神山卢氏却是楼去人在——宗脉清晰依然,族情也并未了淡。卢氏大宗祠重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因沦陷抗日,迨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