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6%,已降低到改革开放后近30年来的最低点;与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差20个百分点左右.这在宏观经济指标的各个参数中,是很不协调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估算及变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特征表现为长期波动下降。为判断居民消费率的运行情况,根据代表性家庭效用最大化估算出最优居民消费率。研究表明,1978-199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与最优居民消费率基本吻合; 1991- 200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平均低于最优居民消费率7.8个百分点;2001-201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平均低于最优居民消费率18.3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率偏低贡献率的分析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是导致整体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考察预期收入、利率和效用函数改变对最优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分析了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居民消费率的提高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三次产业的视角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产业的增长对居民消费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性;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居民消费率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伴有较长的时序性;长期来讲,第三产业的增长对居民消费率产生了微弱的正向促进作用。从产业视角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部分因素与转型期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有关。鉴于此,新发展阶段应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推进资本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提高第三产业增长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以推动我国工业化与国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除了追求经济增长,在稳定物价与促进就业之间进行选择和平衡,是任何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永恒的主题。而且,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性来看,很低的物价水平与很满意的就业率,是不可兼得的,只能在适当的物价水平与可接受的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和组合。目前和未来,中国如何在两大目标之问进行选择和组合,应当实行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拟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今年,我国中央政府面对新出现的各种宏观经济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得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我国经济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着7%以上的增长速度,主要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的改善,各类价格水平变动都比较平稳.当前,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内需,即是投资和消费.  相似文献   

6.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在经济发达国家,例如韩国、日本和美国,都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土地政策辅于货币、财政等手段来稳定经济发展能够发挥很大作用。2004年,国务院把土地政策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之一,对国民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土地是国家可调控的资源,这在客观上使国家具备了调节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不供地、从严供地、优惠供地等土地政策,来调整用地结构,最终调控宏观经济。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前,我们正处在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较大冲击,我们正面临严峻的挑战。2009年将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刘柏  庞晓波 《企业研究》2008,(10):78-79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多地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应用和配合一直是卫生领域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在卫生总费用过快增长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健康投资的实际价值呢?特别是经济水平的提高牵动居民健康状况大幅改善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负面作用被明显低估了。这些问题的思考引起了社会对居民健康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运行从衰退、萧条转向繁荣、高涨之后,如果没有宏观经济政策由扩张取向转型为收缩趋向的配合,仅仅依靠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强化行政监督和行政审批,是不足以恢复经济总量平衡的。仔细分析本轮宏观调控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并没有完成这个转型。  相似文献   

10.
《住房保障》2006,(3):3-5
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中央重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据有关媒体调查,75.3%的受访群众最关注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联合国提出的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日益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表明全人类在住房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观点。解决住房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社会、企业和公民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1.
快乐经济学认为,快乐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追求快乐幸福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开展快乐教育,构建全方位的快乐教育体系,是提升国民快乐幸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平稳,消费率不断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因素看,占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产品价格偏低,以及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城就业、参与城市经济发展并从中受益。其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就业形势严峻,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在岗工人工资收入增长不快,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较慢,消费能力也…  相似文献   

13.
回首即将走过的新世纪头五年,这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航向。《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第一,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  相似文献   

14.
赵钢 《价值工程》2012,31(4):164-165
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如何才能将内涵发展落在实处?那么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思想和技术过硬的人才,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才是真正的领悟了内涵精神,所以内涵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李虹  冯珊珊  王宁 《价值工程》2014,(11):152-153
学者们依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农村、城镇以及某一省的消费结构均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黑龙江垦区居民人均消费结构的变动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从消费支出构成项目看,黑龙江省垦区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变动幅度最大,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变动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16.
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是从知识角度来分析联盟的动机与内容。广义地说,它是指企业与企业或其他机构通过结盟方式,共同创建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 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知识是国内企业在作联盟伙伴决策时出现外向偏好。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存量有限,与先进跨国公司联盟无疑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联盟的主要动机是,学习中国本地化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占领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7.
申琼  刘伟 《价值工程》2010,29(31):55-56
由于收入增加、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是企业必须正视的事实。一方面我国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对企业对农场消费者的关注度还有待加强。企业的营销策略还不能很好满足农村居民消费者的需要。基于以上的事实,文章分析了在农村消费升级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购买的新特征。基于这些新特征,在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层次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营销组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性,是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DEA方法测度二者的和谐性,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通过偏离度分析,发现居民居住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三项支出与三次产业的和谐偏离尤为明显,要通过短期内扩大高端产品及服务的进口和长期内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本土高端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能力,来满足居民高端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已发生质的变化,温饱型的消费模式已被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模式所取代,中国已进入消费时代。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水平和需求,为了扩大市场,消费次序只能是先房后车,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住宅投资和就业有放大效应,即对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有很大的带动作用。那么,为什么现阶段各地在激活房产市场、拉动住房需求方面的种种努力收效不大呢?下面我们指出两点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一为契税税率偏高,二为社会信用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