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当前,随着产业的模块化发展以及产业链分工的细化,产业集群化转移成为产业转移演化的新趋势.本文阐释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含义及模式和产业集群转移的动力及模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向西北转移和分散,这对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转移、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可使西部产业集群享受到业务量的扩大、技术升级、知识与信息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对于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在吸收“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投资方面不尽人意。就目前现状而言,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特有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经济发展滞后;而“珠三角”地区由于多年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招商引资优势逐步弱化,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诞生的,这在全国首开先河。  相似文献   

3.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与转入区的影响、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基本原则与战略思路、加快我国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面对东部的产业转移,我国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战略均暗含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部署,并希望以此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借助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运用2000-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内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转移。结果显示:整体上制造业在东、中、西部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转移;虽然制造业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明显的梯度转移,但只表现为由东部向中部的转移;制造业内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发生明显转移,现有产业转移仍然集中在东部内部,但出现了由东部内部转移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因此,西部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并寻找新的着力点,中部需要重点遴选承接的产业类型,同时为应对东南亚诸国的竞争,中西部的产业承接还需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庞大需要并降低产业转移的交易成本等。  相似文献   

5.
产业梯度转移和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敏燕 《经济师》2005,(4):73-74
城市化已成为各国发展的一个趋势 ,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在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中 ,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 ,还非常低 ,而中国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更为落后 ,文章从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角度论述中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中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与产业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怎样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课题。对我国来说,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关键是我们能否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推动世界制造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产业梯度转移。聊城市要做好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工作,就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抢抓产业梯度转移机遇;以大开放大招商的方式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吸纳产业梯度转移;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承载产业梯度转移;以打造精品环境为宗旨服务产业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情况越来越突出,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学地选择承接产业是中西部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得出我国的产业梯度情况,并运用产业区域集聚指数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低梯度地区应承接的产业。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更快、更好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技术特征,这些因素的变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国际产业转移。尝试对中国产业转移的路径依赖和产业转移粘性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两难选择和潜在优势,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这在国内目前属于比较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生产的专业化继续深入必然带来产业的集聚和转移,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制造业也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不断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伴随着东部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的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开始往中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相关数据分析,揭示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一般集中度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特征,总结了新时期中国制造业企业聚集的区域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处于行业不断集中的趋势,但也出现过集中度下降的现象;②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其内部集中与扩散现象并存;③可将中国制造业企业分布归入7大经济区域,并表现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相对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及区位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姜海宁  谷人旭  李广斌 《经济地理》2011,31(10):1666-1673
运用Arc GIS9.2软件并基于点和面两个方面对2004-2008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度,具体结合核密度指数、Moran’s I、Getis—Ord GeneralG和Ceils—Ord Gi^*等指标,结果表明:基于点层面,企业总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以及珠三角等区域,尤以前两者更显著;基于面的层面,全局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其中热点区布局较稳定,并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主,而珠三角有日益衰退趋势,而其增长格局呈现出极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2004-2005、2005-2006和2006-2007年时段增长热点区与冷点区均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2007--2008年热点区范围与数量远高于前3个时段,而全国大部分区域已由次冷区转为次热区。以此为基础,本文结合城市的服务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可达性、人力资源以及拥有权力等方面的11个影响因素,并采用Eviews3.1软件对其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集聚过度及其生产要素拥挤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产业区位基尼系数、空间分散度指数、MHHI系数、产业规模指数衡量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计算结果表明1980—2007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呈总体上升态势,并存在明显的东倾特征。通过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趋势分析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东南沿海一些制造业空间聚集过度,生产要素拥挤现象明显,生产要素配置存在输入剩余和输出亏空。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减少生产要素配置输入(剩余)、改进生产要素配置比例,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生产效率,从而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的目的。研究结果对当今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等具有实践启示和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FDI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2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FDI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行业内直接溢出能有效促进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行业内间接溢出则会挤占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阻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的增长;行业间后向关联程度能显著且明显地促进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行业间前向关联程度能显著但微弱地抑制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证券公司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盈利模式一直是一种“通道”盈利模式,即证券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各种通道来获取收入,实现利润。这种模式不仅造成证券公司的收入曲线与市场走势高度相关,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和周期性,同时还使得我国证券公司业务明显同质化,证券公司之间缺乏业务分工,证券公司之间恶性竞争严重。未来中国证券业必须创造新的盈利模式,要通过市场化基础上的重组、兼并、业务的重组和创新、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来创造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天津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道路运输等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状况;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道路运输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中间投入特征明显,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制造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对外开放、贸易成本与中国制造业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成本的变化是影响制造业空间聚集的重要因素;区域对外贸易成本的差异,促进了国内制造业向沿海地区聚集;区域市场的分割削弱了“国内市场效应”,致使制造业聚集呈现低水平特征。提高内地开放程度、缩小地区间外贸成本差距和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降低区际贸易成本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中国装备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应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特别是要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政府应为此提供系统的制度供给和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9.
张艳  苏秦 《经济地理》2011,31(11):1857-1861,1856
基于中美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指标,比较分析了两国物流业与制造业、其他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及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具有较强的中间依赖,而美国已进入服务经济社会,物流业逐渐与其母体制造业分离,对其他服务业的依赖更强,且两国物流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对产业价值创造贡献均更大;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中,产业自身的作用均占据主导地位,但对中国来说,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效应也较大,而美国其他服务业与物流业之间互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投资有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绩效,同时,行业资本密集度在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反向的调节作用,而行业增长率在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则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