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文章分别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消费方式操作化,通过定量测量的方式,了解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消费方式的基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四个假设,考量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消费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列联分析、因子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测度了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状况。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城市人"认同度总体偏低,学历与进城前的主要经历是主要的个体特征影响因素;从城市生活感受来看,经济收入、住房状况、乡土记忆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常州375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影响常州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身份认同问题,认为有必要分为"农民"到"说不清"(模型二)和"说不清"到"市民"(模型一)这两个阶段。"工伤保险"和"工资待遇"这两个变量对这两个阶段都产生显著影响。"住宿条件不满意"、"经常培训"和"与当地人经常交往"对模型二产生显著影响;"外地务工"、"基层管理者"、"没签合同"、"无公积金"和"工伤赔偿不够"对模型一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琪  何子宸  徐尉 《中国市场》2014,(29):165-167
农民工一直是中国非常关注的一个群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群体也在发生着很多的变化,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也逐渐的趋于年轻化,由一些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组成,而这些年轻人无论是思想和行为都与其父辈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他们的一些与经济和社会相关的行为也就很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在结合文献和一些调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并简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给予一些可行的建议,来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进一步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陆阳 《适用技术市场》2010,(7):109-110,113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农民工替代了老一代的农民工,并成为了农民工的主力军。然而,城市社会新场域和农村乡土经历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他们困惑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自助活动,把它运用于农民工实践活动中,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的认识自我,摆脱自我认同困境。通过以专业的社会工作视角来分析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探索出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关系到民生问题。本文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搞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消费的意义,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消费市场尤其是中低端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本文以1558位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对象,通过研究其消费水平、消费倾向和消费收入弹性,得到以下结论: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趋近于所在城市的城镇居民,但其消费意愿较低;月均收入3500元是该群体消费支出增速由升到降的拐点,也是区隔其消费结构差异的重要节点,而4500元是他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郭娜 《商》2014,(35):41-4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民工湖”,也实现了农民工群体之间的代际更替,有了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之分。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当代农民工的主流群体,他们在劳动转移过程中产生的就业与发展问题也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为视角,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更换频率作为其就业稳定性的衡量标准,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发现,外出务工经验、农业生产经验、就业合同签订状况、年工资收入和工作环境满意度5个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广告型消费价值观、享受型消费价值观、炫耀型消费价值观、象征型消费价值观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影响模型,在对郑州、开封等地农民工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展开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0.
韩愈 《商场现代化》2012,(21):72-74
从消费主体的角度出发,人们的消费首先源于欲望,而欲望的消费依赖一套文化象征和价值体系,通过从物到符号的过程从而建构起消费主体的身份认同。然而,消费文化中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对其分析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起点,从而进行更为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年安徽三市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的调查资料,考察了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和返乡以后的梯次流动.农民工不仅在流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职业的梯次流动,在返乡以后也会实现职业的梯次流动.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和流动经历对农民工返乡前的职业梯次流动有显著影响,农民工的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家庭条件和政策支持力度都会对农民工返乡后实现职业梯次流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是农民工最重要的劳动权益之一。从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合同年限等两个方面考察了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江苏省的调研数据,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为44.2%,劳动合同的年限普遍较短。Probit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持有技能证书、对相关劳动法律的了解程度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合同年限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一代农民工的合同年限明显长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以及在民营、个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能性将显著下降,合同年限也显著缩短。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着挤出效应、挤入效应。本文在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凯恩斯主义中的当期绝对可支配收入研究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与政府消费率、可支配收入占比之间存在阶段性的协整关系,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加强的挤出效应;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共生,互为Granger因果;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开始为挤入,后为更强挤出。如果在新经济增长阶段中国政府消费职能从推动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产品过渡,中国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作用也将从挤出变为挤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山东省的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进行了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如下结论: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山东省出口贸易规模的发展既影响着能源消费量,同时又受到其能源消费量的制约.笔者认为,在当前能源供给压力趋紧的情况下,为保持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降低高能耗产品出口比重,同时,还应促进出口产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出口产品生产的能耗.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构建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农村居民人口总量庞大、消费水平较低的现状,农村居民实现和谐消费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对我国构建和实现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关键。通过对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的探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消费者与企业、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的基础和目标,构建起新时期农村居民合理的、可持续的和谐消费模式,为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整体和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子昂 《江苏商论》2022,(1):111-113
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利用2019年“江苏省农民工市民化”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落户意愿进行研究。选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逐步代入不同特征的变量来挖掘影响因素的潜在信息。研究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状况和社会融合状况十分敏感,若不能达到预期将导致落户意愿下降;男性农民工相较于女性有更低的落户意愿;家庭人数越多,农民工落户意愿更强;社会融合状况在农民工是否落户的问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农民工在城镇拥有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其落户意愿会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群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爱新 《市场研究》2009,(11):56-59
<正>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扮演是指某一群体在构成这一过程的基本要素中所扮演的角色。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那么,传播过程的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关注城市职工和农民工两个群体工资差异的大小和来源。利用CGSS2013数据和均值分解法,文章考察了人力资本和歧视的贡献。研究发现:在实现就业以后,两个群体的工资差异主要来自于特征差异,歧视并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主要存在于就业实现的过程中,就业歧视解释了两个群体大约一半的工资差异;教育从特征差异、回报率差异、就业概率差异三个方面为工资差异做出了贡献;工作经验在工资决定中具有逆歧视作用。我们的研究意味着,要缩小两个群体的工资差异必须从缩小前市场差别开始,并通过促进市场竞争、明确歧视的实践标准、简化反歧视的诉讼程序等措施来减少就业歧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鉴于理论研究、政策与农民工现实期望的巨大差距,从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生活情境和现实需求出发重新界定了群体社会融合的内涵,并从经济融合、行为适应和心理融合三个维度实际测量了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合水平.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发现教育之外其他因素对不同维度的社会融合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影响差异.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全面提升,必须切实推进和落实户籍、社会保障等深层次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