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住房制度改革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分配制度的改革。结束福利性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已成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房地产市场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启动,但真正的发展要到1998年。1998年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出台,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与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个纲领性文件不仅使得国内的房地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房地产热,而且也使得房地产成了改变民众的消费结构与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3.
住房分配货币化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涉及全社会各阶层的一项改革,经历了十几年的历史检验,需要不断加以完善,才能使这项历史性变革和谐有序推进。本文通过住房分配货币化推行进程中凸显的矛盾问题入手,分析了深化完善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意义,进而从明确本意、加强推进公积金制度建设和完善住房补贴制度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深化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市场化的住房制度改革,这场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面貌,公民将在生存,就业以及社会人际关系诸多方面得到更大的选择自由。住房制度改革思路的核心是加快推进住房的商品和住房分配和货币化,而住房分配货币化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克服改革中利益重新分配的不公问题。  相似文献   

5.
任维维 《经济师》2000,(2):30-31,41
目前,货币化住房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但是,由于长期福利实物分房的惯性影响,也由于对新政策宣传、引导不够,一些职工仍然对货币分房抱有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和误解,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此,有必要就大家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以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房改观念。一、货币化不是完全市场化很多老百姓对住房实物分配、货币分配的概念搞得不是很清楚,认为货币分房就是要使住房完全像其他商品那样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市场供应,完全市场化,要买房就只能买商品房。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住房确实是商品,但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商品…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11)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经过十几年的稳步发展作为政策性的住房金融制度,其在转变住房分配体制,推动住房制度改革,提高员工购房支付能力,促进住房建设和住房消费,推动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住房货币化分配形式。文章就住房公积金政策及提取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探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1999,(9)
8月16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单位制定的《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是这个《方案》的重点。这标志着我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改革又取得了一个重大的实在性突破。  相似文献   

8.
田翠琴 《经济论坛》1998,(18):18-19
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障碍与难点住房分配货币化是对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否定,它的全面实施必然会难度大、障碍多。一是财政的支持能力。无论是提高公积金比例,还是分次或一次性发放购房补贴,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如果财政不能保证划转资金的及时到位,再好的改革方案也只...  相似文献   

9.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陛。一、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和取得的成效 1994年,国务院在总结部分城市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全国备城市相继建立。  相似文献   

10.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施住房货币分配,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本文从住房分配、供应、市场、金融、管理几个方面,探讨了住房新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并提出了加快实施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政府保障房建设的任务艰巨,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关键在于解决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的动力机制问题。因此,文章梳理了近年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量,保障房建设土地供给量以及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量等数据,对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数量不足、土地供应计划执行不力、资金投入量不到位、部分保障房质量不达标等动力不足的表现进行考察;进而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以"经济人"假设为逻辑起点,剖析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及保障房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财税体制、监督问责机制、政绩考核机制以及引入民间资本参建保障房等激发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内在动力和加强外在推力与引力的对策,以促进住房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和房价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城镇房价持续快速上涨,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发现,较高的房价水平总是与较高的财政分权度联系在一起的,而较高的财政分权度又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密切相关。本文采用2000-2008年的分省面板数据,研究分税制改革背景下财政分权度对房价的影响机制,为上述假说提供实证证据。结果表明,分税制背景下逐年扩大的财政分权度是导致房价持续过快上涨的不可忽视的制度性因素。在使用了不同的计量方法、识别技术以及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房价的因素后,本文的估计结果依然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3.
小产权房现状及政策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产权房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在客观上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房地产市场,其负面作用要大于其正面影响。解决小产权房问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现有制度框架内,通过调整优化现行政策来使存量小产权房合法化;第二步,政府必须进行正式的制度创新,改革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内化现有制度下小产权房的负外部性,在新的制度安排上彻底消除滋生小产权房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化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化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币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1960年为4.7%?6.1%,1961?1977年为?0.7%?1.2%,1978?199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平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是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particular interests shape urban policy debate and reform in Australia.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proposed planning system reforms in the nation’s largest state of New South Wales, we examine written submissions from development industry sectors, resident groups,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We then compare these submissions to government responses, finding these responses heavily reflect industry narratives. In the context of an ongoing microeconomic reform agenda oriented towards de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policy, housing development is framed as central to delivering economic growth, while the planning system is portrayed as a constraint holding back investment and new housing production. Through this prism, a series of rhetorical strategies reframe community concerns about housing affordability and the impact of new development to fit the growth agenda, whil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are largely sidelined.  相似文献   

16.
尹虹潘 《财经研究》2011,(6):103-111
文章通过对市民收入分布特征和市民购房能力与意愿的假设,将市民收入和住宅价格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探讨了市民收入不均对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的影响,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商业聚集导致城市从中心到外围房价呈逐渐下降的外在空间规律,是由市民收入差异及其购房竞价这个"内因"实现的。收入不均程度的变化会引起城市不同区位的房价变化,市民总收入一定时,基尼系数增大会导致城市中心房价上升和边缘房价下跌;高基尼系数下出现多次购房的可能较大,这将抬高相关区位的房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越来越广,存储量越来越大,预计不久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但公积金投资领域的增值收益最大化与资金安全性风险之间的矛盾影响公积金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博弈分析表明,将住房公积金余额投资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帮助政府建设更多的保障性住房、满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需要,又能使住房公积金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是公积金管理部门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8.
High and sustained housing-price growth has been observed in many countries over recent decades. In Norway, real housing prices increased by 200 percent between 1990 and 2015, and many households have high debts. In addition, maintaining the welfare state as the population ages likely involves higher taxes in the coming years. Norway taxes housing leniently. Increased taxation of housing is a way of killing several birds with one stone: generating tax revenue, moderating housing prices,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I use a microsimulation model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n revenue and distribution of a hypothetical tax change where housing is taxed as other capital assets. I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taxation on housing demand, using a simple user-cost model. This housing tax would increase personal tax revenue by 11 percent and make the tax system more progressive. Housing prices would fall by 20 percent.  相似文献   

19.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一项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能够缓解家庭购房金融约束、稳定住房金融市场,成为实现“房住不炒”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以2015年实施的住房公积金信贷宽松政策作为外生冲击,从财富效应的角度研究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不同家庭购房行为的影响。利用双重差分的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发现目前住房公积金主要促进了缴存家庭的多套房需求,加大了缴存家庭与非缴存家庭的住房财富差距。住房信贷政策的针对性与多样性急需提升。  相似文献   

20.
对地方政府保障房支出缺口的估计——来自江苏省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估计地方政府保障房实际支出与合理支出之间缺口的大小对于判断政府供给责任以及制定保障房建设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运用IMF较为齐全的40个国家(地区)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地方政府保障房的合理支出值,利用《2009年江苏省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估算了江苏各市(县)政府保障房的实际支出值,以江苏各市(县)为例测算地方政府保障房支出缺口。估计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地方政府均存在保障房支出的正缺口。经济发展水平居中且受到上级政府监管力度不大的苏中地区政府保障房支出缺口相对较大,苏南和苏北地区缺口相对较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加大监管力度双管齐下、约束地方政府非公共服务行为,有利于促使保障房的实际支出值等于或者接近合理支出值,从而缩小地方政府的保障房支出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