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笔者采用1997年~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考察了中国家庭债务、房价波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家庭债务、房价波动与居民消费存在均衡关系,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显著,但家庭债务拉动居民消费的直接效应较小;从短期波动关系来看,当居民消费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42的调整力度把非均衡状态拉到均衡状态.要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应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注重发挥住房的财富效应并合理配置家庭资产结构.  相似文献   

2.
路领  綦孝波 《时代经贸》2010,(22):54-55
基于1986-2008年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正向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6~2008年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正向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购房支出的流动性约束模型,对比了有无购房支出两种情况下居民消费的变化状况,并系统地阐述了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下降的内在微观作用机制。笔者运用我国30个省份1999—2008年面板数据对住房改革引发居民流动性约束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房价与居民消费需求显著地成负相关关系,为解释房价上涨抑制城镇居民消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许先普 《经济前沿》2010,(1):99-105
本文基于居民消费跨期最优化分析框架,从理论及实证角度分析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及私人消费支出与政府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以中国为例,在李嘉图等价框架下从经验角度考察了中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短期内,李嘉图等价不成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即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居民消费增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与通过征税来增加政府支出相比,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效应更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是有效的。但在长期中,政府支出将完全挤占居民消费支出,因而支出政策不宜用于实现政府的长期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6.
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中国财政支出的较大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中国居民消费与政府生产性支出表现出稳健的正相关关系,这一事实与从标准的新古典和新凯恩斯模型得出的挤出效应截然不同。本文构建了包含存量和流量两部分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增加在提高税负、挤出居民消费的同时,也通过其生产性增加收入、挤入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增加究竟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以及政府的生产性支出比重和税负水平。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最优结构等于其相对生产性之比,政府支出的最优规模等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7.
郑尚植 《经济前沿》2012,3(2):82-88
基于1997-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总量角度出发,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规模较为合理;第二,从结构角度出发,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挤出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结构严重扭曲;第三,各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不同效应,经济建设支出、民生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科技支出与财政支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8.
政府支出的增加之所以能够引致居民消费的增长,是由于政府支出具有乘数效应。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分析了中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短期内,中国政府可能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增加总需求,但在长期均衡时政府支出完全挤占了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9.
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会产生挤入效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基于1995-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分税制下,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而言,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从地方政府支出的结构来看,东部地区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政府消费支出次之,政府投资支出的挤入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0-2014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房价、平均消费倾向和商品零售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不同经济区域内,房价上涨对各类商品零售价格的确存在不同的影响;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倾向的改变在不同的经济区域有显著差异;整体来说,平均消费倾向与生活类商品零售价格显著负相关。房价的持续上涨会抵销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的效应,购房压力使得居民消费能力难以跟上商品零售价格增长速度。文章从定量分析中得出政策含义,认为需要通过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基于住房财富效应,构建了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住房财富效应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间房价的空间传导、居民的异地消费以及消费的示范效应,使得本地房价变动可能引起周边地区居民消费的连锁反应。其后,本文利用中国278个地级市2000—2018年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不同地区住房财富效应的差异,以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结果显示:(1)虽然中国整体上存在住房财富效应,但西部城市财富效应并不显著,并且核心城市还存在负财富效应。(2)不同城市间房价对消费存在跨区影响。东部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消费的正向影响很显著,而边缘城市则对周边城市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不同城市间的消费也具有空间上的示范效应。最后,本文从房价和居民消费空间联动的视角,为政府扩大内需、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剑 《财经研究》2015,(8):90-104
文章在最优跨期消费选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居民的借贷约束和预防性动机,推导出检验房价波动对消费的直接财富效应、流动性约束效应和预防性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框架,然后根据不同渠道作用机理的差异,利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和门槛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2003年以后,房价上升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具有微弱的财富效应,从影响渠道来看,主要是通过预防性储蓄渠道,其次是流动性约束渠道实现的,而直接财富效应并不明显.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大额耐用消费品支出以及支配自由度较大、往往具有享受特征的消费支出的促进上.这一时期房价上升带来的财富增加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对不确定性的谨慎程度,缓解了居民在面对大额刚性支出时所受到的流动性约束,从而降低了消费对当期收入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徐小鹰 《经济问题》2012,(10):11-16
通过引入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分析了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预防性储蓄效应这一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不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房价上涨通过预防性储蓄效应对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换言之,房价上涨通过不确定性因素和流动性约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最终会使居民消费下降,短期内预防性储蓄效应的影响系数要小于其长期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基于住房财富效应,构建了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住房财富效应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间房价的空间传导、居民的异地消费以及消费的示范效应,使得本地房价变动可能引起周边地区居民消费的连锁反应。其后,本文利用中国278个地级市2000—2018年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不同地区住房财富效应的差异,以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结果显示:(1)虽然中国整体上存在住房财富效应,但西部城市财富效应并不显著,并且核心城市还存在负财富效应。(2)不同城市间房价对消费存在跨区影响。东部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消费的正向影响很显著,而边缘城市则对周边城市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不同城市间的消费也具有空间上的示范效应。最后,本文从房价和居民消费空间联动的视角,为政府扩大内需、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我国2009—2014年34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围绕房价收入比的变化对大中城市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面对房价波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以此来考察城市住房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强的挤出效应,但在不同类型的城市中存在结构性差异.在房价收入比上升的城市不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在房价收入比下降的城市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考察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变动和人口增长对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结合行为金融学理论,引入房价上涨预期因素,利用2001-2014年我国31个省市年度面板数据,从"兑现"和"未兑现"视角分析我国房地产财富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兑现的财富效应与未兑现的财富效应截然不同,房价上涨能促进居民消费,而房价上涨预期通过加剧人们的预防动机,抑制当前消费,且各地区间存在异质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房价上涨预期增加了居民未来生存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促进消费提振内需这一背景下,政府在关注房价对消费影响的同时,还需兼顾房价上涨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因地制宜,促使我国房地产财富效应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住房资产和股票资产的财富效应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基于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0年~2010年季度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方法,研究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住房资产和股票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住房资产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性正向关系,地区间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股票资产与居民消费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股票资产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股票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影响不大,中部和西部地区股票资产的财富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多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推导均衡弹性进行估算长期均衡弹性.分析表明,短期内农村社会保障总体上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局部地区存在差异性,长期而言农村社会保障总体和局部对居民消费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究居民消费水平、土地价格与房价波动的内在作用机制,是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我国2003-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SAS统计软件为工具,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消费、地价与房价的相互作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与地价、房价与消费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向互动关联性,房价对地价、消费对房价的影响均为正向,且影响程度明显强于地价对房价和房价对消费的作用效应。地价、房价与消费间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且西部地区房价对消费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房价和股价波动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又如何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这是很多人都感兴趣却又让人迷惑的问题。本文运用相关性检验、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1998-2010年间中国房价、股价、居民消费和经济波动的特征及根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互动研究。结果发现,四者关系复杂,各变量均呈现出一定的顺周期特性且互相关联,房价和股价波动会早于经济波动和消费波动,这说明房地产和股票确实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研究还发现,房价和股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和经济波动冲击的影响力度不大,而居民消费与房价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且,房价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更为复杂,可通过消费和股价波动两个传导途径间接作用于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