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村民自治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是实行基层民主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目前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在职能上有错位,而乡村关系从传统的行政支配型向民主合作型转型仍存在外部制约条件,必须通过新颖的乡村关系的重建与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来建立农村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乡村关系:村委会有话要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丽华 《发展》2005,(6):37-38
推行村民自治制度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农业税的取消为构建和谐乡村关系创造了经济条件,这两大举措是我国乡村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使我国构建和谐乡村关系的进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使乡村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我国乡村社会内部情况极其复杂,改革的成果与和谐乡村关系的构建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改革原有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作保障。影响乡村关系和谐发展的体制性因素1.压力型体制下的乡镇所处特殊地位的影响在我国,上级政府往往将各项经济、社会和政治任务指标逐一分解下达给下级政府,并与之签订责任书,然…  相似文献   

3.
分析公共管理组织的行为,公共管理组织也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面.体制及制度上的缺陷造成乡村两级公共组织为各自利益进行博弈,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和村委会过度行政化是当前乡村关系失范的主要原因.完善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培育自治性组织和提高乡村人员素质是治理乡村关系失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张红 《特区经济》2009,242(3):194-196
农业税取消后,乡村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传统乡村关系的模式需要重新调整。本文主要探讨当前乡村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提出构建和谐乡村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正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乡村旅游健康、协调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乡村债务及化解,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重要改革问题。乡村债务成因在于过去兴办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和乡村日常开支以及借债上缴税费等。目前,通过发展经济、节约支出、盘活资产以及一系列还债措施,乡村债务正在逐步化解中。通过统筹考虑,可以促进乡村债务的进一步化解。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本文在系统把握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前提之下,在深入研究我国城乡发展历史脉络和现实格局的基础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基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视角,进行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对话,形成了有关我国乡村振兴规律和趋势的若干认知:一体化统筹,融合化发展,股份化经营,组织化壮大,制度化支撑.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从多方面提供了新的平台。文章以昆明市团结乡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为例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关系的具体体现和实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区建设》2020,(3):29-29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进的过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饶静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应立足于中国实践和中国传统,植根于中国文化根基,对乡村治理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回应现代化的要求和挑战,从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乡村社会良好发展。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进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1.
高选 《乡镇经济》2009,25(10):44-48
新一轮乡镇改革是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措施被提出的,通过减人减支来压缩乡镇巨大的行政运转成本,从而巩固税费改革的成果。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促进下,乡镇改革突破了原来的设想,在全国又掀起一场新的乡镇体制改革风暴。但目前乡镇改革大多只停留于形式层面,即撤并乡镇,没有实现乡镇机构功能的转变和重构。文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乡镇改革在撤并乡镇、压缩人员编制的同时,必须重视乡镇职能转变和功能、运行机制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步入攻坚时期的中国改革必然与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紧密相关。农村是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农民问题是各种问题的根本。深化农村改革,打破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弥补制度的缺失,建立城乡现代一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必须从制度供给层面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3.
Decomposing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Rural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village data from samples covering 6 provinces,36 counties and 216 townships,the income inequalities within and between townships in rural China are assessed. The Theil index and the mean logarithmic deviation methods enable us to test income inequality at the township level,and to decompose it into intra-regional and inter-regional at county and provincial levels. In the present paper,we also decompose income inequalities between and within the nationally designated poor counties (NDPC). The results show that approximately two-thirds of the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would be eliminated if measures and policies were targeted at the county level. This study also confirms the rationale that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of focusing on poor counties based on the inequalities between NDPC and non-NDPC accounts for the most inter-province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与村镇银行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各种金融抑制现象和村镇银行在消除这些现象过程中的作用,并就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途径是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不合理负担沉重;生产方式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去几十年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城市、保证城镇居民需要等。推进市场化改革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视角的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平  周介铭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44-47
在我国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三农”问题不断突出的背景下,成都市和重庆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统筹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尤其是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严重制约城乡协调发展,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探讨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问题提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探求浙江农村经济成功发展的原因可以发现:浙江民营经济十分发达,普遍实现了地域专业化分工,基本做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由生产带动销售,形成了浙江经济的典型特征"专业市场"经济模式。农村专业市场村落的形成也正基于此。本文试从农村工业品市场发展演化的一般过程出发,来探寻浙江农村市场型村落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农村改革一波三折,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的两次“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次“跃进”,是人为违背客观规律而使农村改革遭受挫折的前车之鉴,而邓小平的“允许看”、“不争论”则是符合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使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今天的农村改革必须遵循渐进式改革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才能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陈沉 《改革与战略》2012,28(9):65-68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晰.文章利用比较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界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与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文章认为,“双轨制”产权改革顺应历史要求,符合农民的意愿,能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切合农村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