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赖晓璐 《辽宁经济》2007,(10):20-20
地域间转移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更有利于我国目前国情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目前农业劳动力过剩情况严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国家,"十五"期末我国有农业过剩劳动力2亿多,可以判断,随着今后人口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  相似文献   

2.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区域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应主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农业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因劳力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劳力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而积存在农业部门的劳力,这些劳力的边际生产力低下,他们的绝大多数属于低效劳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农业以外的非农产业的流动与再就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就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黑龙江省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已经成为阻碍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应从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破除制度障碍,政策引导,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等五个方面解决黑龙江省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的不适应性剩余,农业边际报酬率递减造成的弃地剩余,农业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的资源短缺性剩余,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相对性剩余.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反馈可以归纳为三点:造成流出地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造成劳动力流出地的农地荒废;抬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使农村劳动力投入产出效率下降等.  相似文献   

8.
万青 《乡镇经济》2006,(3):29-31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滞后与迟缓。影响因素主要有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庞大的人口基数、转移过程的社会环境制约等。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五是设施制度革新,彻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广西山区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地貌特殊、人多耕地少、劳动力大量过剩,要通过拓展生产深度和广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多层次发展山区城镇和教育培训等转移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山区经济积累资本和经验,以此推动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已被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的社会经济规律,然而,目前我国城市失业人口不断增加,自身再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迟缓,就业容纳力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究竟是什么?下面将对这个问题作出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理论观察》2004,(3):21-22
新世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全面、主动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人口在不同地域间的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经存在。但作为现代发展意义上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而出现的。工业化的启动,使得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地域中心。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创造了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和农村作为工业化起步时国民经济的主体部门,  相似文献   

16.
17.
二元经济理论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不仅可以解决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加这部分劳动力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反过来,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增长使之能吸收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然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却没有按照刘易斯过程一帆风顺的发展,而是表现了转移的艰难,目前我国还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我国工业化进程角度探索了它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认为目前的工业化进程并不十分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而是表现了资本排斥劳动的趋势。因此,本文认为在短期内用“两条腿走路”仍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相关数据,运用Syrquin 的方法分解总量生产率和总量生产函数分解TFP,测算了江苏省1978-2008年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总量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在此期间,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总量生产率的贡献为1.93%,其中在第一阶段(1978-1989年)为3.04%,高于第二阶段(1992-2008年)的2.11%,说明劳动力在后一阶段转移速度变慢;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0.53%,贡献率为4.71%;以上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省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优势劣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实现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对策与建议.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民工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整个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成了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的原因,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