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工业强省”相比,“制造强省”在更加聚焦制造业发展的同时,还呈现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等四个“深度融合”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两业”融合即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以“现代服务”强“先进制造”,实现“制造+服务”的优势叠加,形成“融合+创新”组合效应,是制造业企业拓展盈利空间、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围绕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从“硬汉式”单一制造向“刚柔相济式”服务型制造转型,已成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全球范围看,企业制造板块与服务板块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欧美地区主要国家50%的制造企业实现了实物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结合,世界500强制造企业的服务化率普遍达到70%。2019年,国家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波市积极跟进,先后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指出要把“两业”融合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促进产业革新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3.
<正>加快推进宁波制造与服务相向发展、融合创新,进一步扩大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先优势和未来潜力服务型制造是融服务于制造的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宁波作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推动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加快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制造业强市和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制造业服务“投入—产出”为主线,分析宁波服务型制造发展问题,提出宁波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思路建议,为进一步谋划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发展对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和破解“中国制造”升级难题以及助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标准,本文首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精准测算;继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利用我国行业层面数据,计量检验“营改增”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营改增”不但能够直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相对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营改增”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效果更好。拓展性研究表明,“营改增”试点主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影响二者之间的协同融合,并且“营改增”政策具有较强的滞后效应。这意味着后续增值税改革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王小明  邵睿  朱莉芬 《改革》2023,(3):148-155
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发展实现了五大转变,即投入从要素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产出从产品导向向用户体验转变,企业联系从产业关联向企业群落转变,产业生态从竞争合作向互利共生转变,管理组织从科层组织向网格组织转变。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需求、共生、创新、管理五驱动融合模型并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即数据驱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需求驱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共生驱动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制造业与数字新技术深度融合、管理驱动制造业与数据价值链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从技术应用布局、数据标准制定与应用安全、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6.
于晓飞 《浙江经济》2016,(23):20-22
在《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布局之下,浙江制造由大变强的现实路径已清晰可见。浙江"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是要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更加聚焦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工业化与信息化、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各国竞争的主战场,也是我国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典型模式:协同一体化管控模,敏捷柔性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总结制造业智能化的几种升级路径:制造业微笑曲线,层次型,循序渐进,信息资源共享路径。根据实际,提出建立智能制造典型示范区: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构建多元主体创新机制,深入推广"智能工厂",发挥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优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测度江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空间协同集聚指标,发现整体上江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和空间集聚度不高,提出要发挥江西各地区的地理优势和要素优势,要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和空间上的融合作用,要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价值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链,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已成为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这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也是增强制造业竞争力、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梳理了我国服务型制造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和市场...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而催生的制造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制造服务业在诸多大型跨国制造企业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在国内仍是一个新兴领域。引导、培育和壮大制造服务业将是各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之一,天津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要因势利导,在制造服务业领域抢占先机.将其作为新时期天津推进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世界先进制造业创新与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制造业逐步形成国际化产业分工体系,并呈现信息化、绿色化、产业集聚及服务业加速融合的态势,全球技术创新中心与加工中心分离并进行控制。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依靠自主创新取得先进制造技术,并加快制造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该文引用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理念,论证了生产者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把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引入生产过程,推动了产业间的渗透、分化、互动和融合。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提升了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制造业的信息化带动了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13.
安帅 《北方经济》2022,(1):69-71
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内在需求。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完整国内需求体系,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优化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情境下新业态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新动能,是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借助趋同模型,刻画“两业”融合与新业态演化的相关关系,并对二者间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解读。同时,结合“两业”融合典型事实,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两业”融合下新业态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两业”融合度提高会推动新业态持续演化;“两业”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分别通过技术链重构、价值链整合、产业链拓展逐层推进,催生新业态;当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系数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升系数的乘积大于一定阈值时,“两业”由浅度融合变为中度融合,新业态随之演化,即部分转型后的制造品或服务品生产者转变为“制造+服务”生产者;在满足上述结论基础上,当交易效率大于一定门槛值时,“两业”由中度融合变为深度融合,新业态进一步演化,即部分“制造+服务”生产者转变为“制造+服务+信息”平台生态型生产者。为此,应大力培育技术链重构型、价值链整合型、产业链拓展型新业态,积极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助推新业态动态演化,最大化其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5.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当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短板,提出了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和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三方面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环境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已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通过对产业发展能级提升的内涵和机理分析,以及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构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破解"区域阻隔",推动协同制造发展,打造产业能级提升"软实力";构建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以"全球价值链"为审察,推进产业发展不断迈向中高端。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以及结构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根据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制造业在互联网背景下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也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所在,文章分析了制造业与互联网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认识、对接、平台建设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培育新的经济体、建设"双创"平台以及重构产业链来推动制造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叶帆 《科技和产业》2011,11(3):85-87
推动"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两化"融合规划布局初步成形,在制造业内部、资源能源供给体系、节能减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成效初步显现,但在政府、企业、社会、技术和立法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应从加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作用和倍增效应、利用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两化"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椎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