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动力之一,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最佳代表,它其改变了传统银行长期遵循"二八定律",借助全新渠道和技术优势,为处于传统金融服务边缘的长尾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不断践行普惠金融,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不断推动传统金融业竞相发力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助力普惠金融可谓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2.
刘源 《金融博览》2014,(21):10-13
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初,就已经被贴上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标签.互联网金融的民主化、普惠化是其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巨大创新.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普惠金融服务”也被看作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期间,不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村金融产业将是我国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主要途径。2005年,联合国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2010年,APEC财政部长会议再次向其成员国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倡议。农村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詹新 《财会学习》2018,(21):182-18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居民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互联网催生了普惠金融的诞生.本文首先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概述,分析了传统金融业和金融互联网存在的不同,重点阐述金融互联网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希望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光 《征信》2015,(2):21-24
互联网金融让大众可以在信息相对对称中自由、平等地获取金融服务,逐步实现金融的普惠性。从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基本特征和理念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出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结合点,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我国当前金融系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地区实现普惠金融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互联网金融依托自身优势,打破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在对朔州农村普惠金融调研的基础上,实证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与相关性,并提出适合现阶段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金融市场当前整体处于创新不足,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压抑状态,这为互联网跨界金融留下巨大空间。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平台,打破时空及规模限制,让更多的人以更低成本享受到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广域性、低成本及草根性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是当前经济金融新常态下普惠金融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未来普惠金融发展还需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加大互联网产业资金技术投入、鼓励产品创新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结构和产品,发展普惠金融.而移动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物,从拓展金融服务渠道、设计金融服务产品等多角度加速金融创新,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9.
普惠金融同时具有共享性和商业可持续性双重特征,在传统金融体制下,制约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商业可持续性。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金融和微金融的属性,能够实现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向"弱势群体"或草根阶层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目标。互联网金融有望为中国普惠金融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然而在鼓励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也要对P2P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加强监管,实现风险可控基础上的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黄石市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服务功能有效发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滞后、农村地区硬件资源配置薄弱、行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认为,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应着力推进金融改革,构建普惠金融顶层设计框架,提高金融市场开放度,实现县域融资领域的充分竞争,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广互联网金融,扩大普惠金融服务渗透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新金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成为当前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整体经济管理核心制度的主体部分,从而有效的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施行发展进程。普惠金融的核心技术依据是电子互联网技术,同时通过结合传统金融形式,从根本上拓展了经济金融的服务渠道和涉及范围,更好的完成了金融服务业务的广泛普及情况,进一步改变当前社会金融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为实际探究基础,通过分析广西农村的实际案例总结归纳出农村范围内普惠金融的相应发展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那些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很难持续下去,最终也会背离实现金融普惠的初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是"普惠金融"概念第一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列为党的纲领性文件。现阶段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覆盖范围、拓展金融服务边界等四个渠道,促进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未来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普惠金融,应该探索商业可持续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持续推进信贷技术创新以及做好系统性风险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覆盖范围、拓展金融服务边界等四个渠道,促进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未来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普惠金融,应该探索商业可持续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持续推进信贷技术创新以及做好系统性风险的防控.  相似文献   

15.
乔睿 《青海金融》2020,(1):42-45
普惠金融提出至今,中国通过普惠金融进行金融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限于传统金融模式存在的金融机构高经营成本、低效率、金融服务不均衡等共性问题,精准扶贫始终无法达到"最后一公里"。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了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承担性、金融供需的可匹配性,是金融精准扶贫的助力器。本文从分析传统金融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着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化新技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机理,梳理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精准扶贫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金融热词JINRONGRECI普惠金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金融》2014,(7):78-78
普惠金融最初由联合国在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提出,是指能够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灾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作为了我国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方面,从而赋予了普惠金融新的意义。与传统金融相比,普惠金融具有两个本质特征:第一,平等性。金融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因而应覆盖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  相似文献   

17.
普惠金融旨在使所有有金融需求的人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通过对国内互联网环境下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互联网能够有效解决交易成本、不对称信息以及区域限制性等问题。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契合点,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低成本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以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在"互联网+"视野下,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须不断进行征信体系、国家政策、投入互联网产业资金技术方面的完善,以实现其创新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可以突破传统金融时空局限,将成为推进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但仍面临供给不平衡、传统心理因素、基础设施缺乏等障碍。互联网金融正通过多样的途径推进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本文将分析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的途径与模式,提出使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金融》2014,(9):13-15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已很难有效支撑“城乡统筹”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如何渐进发展推动新一轮城镇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如何消除城乡差异、在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服务等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南通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农民的现代互联网金融诉求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0.
普惠金融能够缓解金融排斥现象,但是传统金融的局限性无法解决我国普惠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成为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新突破口。互联网金融助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可行性,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利用互联网助力普惠金融应发挥大数据的风险控制作用、探索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点和提高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