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8年10月18-19日,以“关注气候变化、推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促进国际合作”为主题的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做了题为《让中国人的呼吸更加甜美——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的启示》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奥运会的环境质量保证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4.
5.
6.
“奥运之后环保事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如何运用这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集合各相关部门之力,建立一个综合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的高效环境管理制度,尽快遏制和扭转污染恶化的局面。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在9月12日的绿色中国第十四届论坛上重申。 相似文献
7.
中国非公经济目前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我想这是许多人尤其关注中国发展的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2005年9月,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r gani-s at i on f or Eco nomi c Cooper at i on and De-vel opment以下简称OECD)发布了他们的首次中国调查。这次调查是OECD经济调查系列的一部分,之所以不是常规调查,是因为中国并不属于OECD的成员。调查显示,即使早在1998年,私营企业在整体经济和所有企业中的增值份额就已经超过了50%。在更近一些的2001年,私营企业在非农企业中的增值份额也已超过了50%。根据这一分析,调查宣布,中国经济现在早就已经…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在经济转型、基础转型、机制转型三方面,比较了我国与其他46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转型的竞争力,认为我国的优势在自身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上。 相似文献
10.
11.
2009年8月21-22日,由《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台州商人研究会、美国学者出版社主办,台州学院和台州市经济学会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暨第二届中国民营经济创新国际论坛在浙江台州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民营经济创新”。参加论坛的有来自中国、美国、瑞士、日本等国110余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160余人,收到交流论文302篇,收录论文160余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方福前主编致开幕词并主持了大会主题演讲,台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出席本届论坛并作主题发言。本次论坛研讨了影响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的因素,并从外部环境、内部机制等视角提出了解决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际环境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就本质而言是无国界的,它的进步不仅促使一个国家内部发生变化,而且也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是带动其它高新技术腾飞的龙头产业。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先进程度。信息环境的优与劣,对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国际环境是信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环境,任何一个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不可置身于国际环境之外。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表现为主观努力,信息环境则表现为客观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信息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因此,对国际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国信息产业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中,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增强信息产业的应变能力,使信息产业在中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全球新型多重复杂挑战交织叠加,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严重受阻,重振全球发展合作是有效应对发展挑战的关键。基于此,2022年12月2—3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主办了第三届“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论坛以“应对多重挑战,重振全球发展合作,助力2030年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国际发展合作前景与中外实践、气候变化、创新可持续发展融资和债务处理模式,以及儿童发展合作等议题进行对话。论坛期间,商务部研究院牵头发起“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作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员,中国的发展经验也是国际发展经验的内在部分。总结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中国经验可以视为是中国对国际发展的贡献。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来看待中国经验,并把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发展的视野中。这五个方面包括:(1)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2)经济社会发展和最低限度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3)保护产权与经济发展积极性之间的关系;(4)基本社会正义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5)社会经济基础结构和民主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19.
社会责任投资在国外的实践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社会责任投资(SRI)在国外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它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多面冲击效应,并指出其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