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逐渐地创立一系列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以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些条件归纳起来亦即投资者所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的“硬环境”是指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等的自然与社会条件的综合,它关系到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部门、结构、水平与方向;而“软环境"则指己制定并实施的有关政策、法现和关税在内的健全的法制环境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它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山东来说,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都己具备。…  相似文献   

2.
郭启东 《经济师》1992,(2):14-15
<正> 一、金融市场问题的再度提出 资金是社会生产的“原动力”和“持续的动力”。因此,社会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经济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世界各国所致力于的经济改革,就其根本而论,无不是重新构造适应经济发展的资金融通体制,建立能够协调经济稳定和发展,同时又能实现有效的宏观控制的最佳金融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汉寿县太子庙镇原总体规划已经不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确保太子庙镇在县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以县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一心”、“两翼”、“一块”的新格局,调整行政区划、加强规划管理、协调产业配套、运用市场机制建燕和管理各类设施等。  相似文献   

4.
雾霾现象与现行经济体制机制的反生态性缺陷相关,体现了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冲突.经济利益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需求;环境利益表现为环境保护的利益需求,二者均源于发展的需要,属于正当性利益冲突.解决环境法领域的利益冲突问题应奉行“权衡”之原则,通过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平衡机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但是,由于环境利益的紧缺性,有必要通过建立环境法律制度保障其实现,并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洪芬 《经济师》2005,(9):51-52
世界各国除了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以外,还面临着另一重大课题———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指出,知识经济恰恰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在未来社会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苏丹 《时代经贸》2010,(20):243-244
当前,我过正处于一个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并举、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于农村“熟人社会、乡约习俗”的传统行为准则体系的冲击越发激烈。北京处于改革开放的核心地带,体制变革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农村土地征集拆迁补偿、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农村消费者维权等问题,不仅需要完善和落实法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着力培养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以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规范,保护正当利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首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是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概括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辩证关系。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机制。这既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  相似文献   

8.
<正>“可持续”与“可承受”,二者在英语中同为一个概念(Sustainable)。事实上,只有可承受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而可持续的发展必然是人类可以承受的。我们之所以提倡“可承受的发展”,就是为了走向“可持续的发展”(Sustainable Deve lopment)。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第42届大会提交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一词下了通俗而又简单的定义:“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可见,“可持续发展”讲的是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就是在发展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就是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重视社会的协调发展,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经济效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许多人看来,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的标志就是速度。于是人们常常把国民收入增长率、或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或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指标,一味地追求增长速度。现在的问题是;上述增长率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经济的发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国民随着经济发展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实惠即福利的增进? 让我们先看一下建国以来国民收入增长率同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9.
由于日本充当东亚经济发展领头雁的“雁行模式”已经崩溃,因此,“日本在前面拉,中国在后面推”的东亚经济发展的“双头列车”机制也就失灵了。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构建东亚经济的增长机制。笔者认为,未来东亚经济的增长机制是“中国在前面拉,日本在后面推”。这种模式和传统“双头列车”模式相比中日在东亚经济中作用的角色发生了换位,故称之为“新双头列车”机制。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是社会生产关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也是一种“不依赖真实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独立行为和独立存在”的特殊社会资源。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兴,则经济发达、社会进步;金融衰,则经济萧条、社会滞步。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与振兴更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出发,探讨了沈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经济机制     
《经济师》2000,(9)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 ,最早指机械、机器 ,后又被用于生物学和医学。在经济学中 ,“机制”范畴的使用一方面表明把社会经济活动当作一个生命机体看待 ;一方面表明经济研究由抽象的经济关系拓展到经济机体及其机构、机能问题研究。所谓“机制”即指一定机构或组织的机能 ,以及这个机构或组织与其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经济机制即指支配这个经济有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何有机地协调运行的机能。一般来讲 ,经济机制分为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习俗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司马迁较早注意到了俗与治的内在关联,但学术界忽视了其在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对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谱系中“俗”与“治”两大重要范畴进行了关联阐述,介绍了司马迁“因俗以治”治道思想的源流和主张,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延伸与扩展,探讨其现实意义。研究发现:(1)司马迁的治道思想兼容了道家与儒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的不同侧面,而其“善因论”的要义正在于“俗之所欲,因而予之”。(2)因俗以治的核心是因循人“生有欲”和“皆为利”的本性及民间习俗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立俗施事,以达至“事少而功多”的理想治理效果。(3)由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和朴素性质,而且中国古代社会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其在近代以前始终未得到重视和采纳。(4)司马迁“因俗以治”思想给现代国家治理带来了众多启示:一是要尊重风俗习惯并加以因势利导;二是要注重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兼容;三是要让好的习俗成为一种稳态均衡而固定下来并延续下去。文章不仅是对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的丰富和拓展,而且对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姚会静  赵乙人 《新经济》2014,(19):42-46
一、问题提出 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是从生物医学方面去理解,即“无病即健康”。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状况、文化风俗、制度机制、生活惯习的空间间隔与动态发展,对健康的解释与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湖北迎来“黄金十年”机遇期下,研究我国中部湖北省内的代表性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对湖北县域经济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发掘和培育建设“富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推进模式、和战略选择,是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水平和主要规律的关键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强调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需着力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多等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人力资源市场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用工荒”、“民工荒”、“招聘难”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吴红 《江南论坛》2003,(4):20-21
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现代化中较先发展的地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苏南农村在全国农村中率先步入小康,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时过境迁,当年“苏南模式”的发展思路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苏南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的观念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苏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现代价值观念和经济伦理精神的支持,而这根本上需要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青年人来为苏南农村的经济转型提供观念与智力上的发展平台。一、苏南农村经济转型的背景最先富裕起来的苏南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南特色…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中的“碳锁定”问题与“碳解锁”治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但是经济发展中的高碳化特征仍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已经逐渐出现“碳锁定”问题。“碳锁定”源自技术锁定、组织锁定、产业锁定、制度锁定、社会锁定等,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强化、共同演化,形成了具有超稳定性的碳基技术—经济—社会系统。打破“碳锁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建立“碳解锁”治理体系。该体系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政府扮演着政策制定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二是系统性,即建立纵向政策和横向政策交错形成的政策网络;三是演化性,即通过选择性环境管理、战略缝隙管理和系统转型管理等推动宏观社会环境、碳基技术系统与缝隙创新的共同演化。  相似文献   

18.
创意经济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提到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层面。与此同时,西方理论界也率先掀起了一股研究创意经济的热潮。从研究“创意”(creativity)本身,逐渐延伸到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和生产活动,即“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创意资本”(creative capital),又拓展到以创意为基本动力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即“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逐渐聚焦在具有创意的人力资本,即“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以数量型和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在开始之初就选择较高级的发展方式,即经济发展方式有其适用性。不同经济社会阶段应采取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向更高形式转变的规律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上需要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格适应。就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选择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实际所处的社会经济历史阶段在根本上制约着其对发展方式的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任治 《经济师》2003,(5):221-222
青海地处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脆弱区。青海经济发展必须以保护和治理环境为根本出发点。根据青海农牧业经济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必须依靠先进技术为根本手段 ,生态保护为基本目标 ,即走“生态—技术”农牧业发展道路。文章提出了青海农牧业经济发展建立重要意义、客观性 ,发展目标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