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河段纵剖面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2年实测淮河中游纵剖面为基础,分析了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河段纵剖面形态,研究了1951~2005年54年来沿程纵剖面变化规律.除局部河段外,淮河中游深泓以下切为主,近期下切速度加快,文中系统分析了深泓下切成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选取2003年、2007年两个典型年,针对怀洪新河分泄不同流量后吴家渡水位、流域内水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减灾效益分别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以求进一步完善怀洪新河工程调度运行方案,最大限度发挥其分洪、蓄水与排涝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怀洪新河工程是淮河中游的大型分洪河道,2003年汛期怀洪新河首次运用,对减轻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对其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怀洪新河自1998年建成以来发挥了显著的分洪、排涝效益,为进一步做好怀洪新河调度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分洪对排涝的影响,本文分析怀洪新河2003年和2007年两次分洪时水情、雨情及对固镇县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怀洪新河工程自建成以来,经历数次较大洪水考验,其分洪在缓解淮干洪峰压力,保障淮北大堤的安全作用得到肯定,但在分洪过程中对沿河内涝的加重方面也存在较大争议,如何解决分洪和排涝的关系不仅制约着工程总体效益的发挥,还关系着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开展。文章总结了怀洪新河分洪过程对沿岸排涝的影响,分析了内涝产生原因和排涝时机的把握,并介绍了改善排涝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淮河中游防洪及防污调度的实际需求,在流域现有水文信息平台和水文预报系统的基础上,以一维模拟为主线,通过对水工建筑物、行蓄洪区等河网要素的概化处理,构建了淮河中游汛期-非汛期全过程防洪防污一体化数学模型。模型主要由水文预报模拟、河道水动力模拟、闸坝泵调度模拟、行蓄洪区蓄行功能模拟及河道水质模拟等功能模块组成,并采用水文-水动力-水质相耦合的集成措施,实现淮河中游多闸坝,多行蓄洪区水量水质的联合计算。模型复演了淮河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洪水事件和水污染物事件,并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准确客观地描述研究区的洪水演进规律和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根据调度准则,汛期可给出任意断面水位、流量要素及行蓄洪区进出洪量等信息,非汛期可以获取污染团下泄的详细过程,为全年淮河中游闸坝群的洪污调度提供模型支撑。  相似文献   

7.
杨兴菊  陈星 《治淮》2009,(9):19-20
河床的稳定性指标是研究冲积型河流河床演变时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根据实测水沙资料对淮河中游洪河口至小柳巷段的纵向稳定系数、横向稳定系数和综合稳定系数进行计算,并分析中游河段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淮河中游行洪不畅,中等洪水条件下干流高水位时间长、行蓄洪区启用标准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中等洪水防洪压力巨大。文章选取淮河中游正阳关至涡河口、涡河口至洪山头2段河道分别开展了不同疏浚规模对降低中等洪水位效果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中游长距离河道疏浚对降低中等洪水位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随着河道疏浚底宽的增加,水位降低幅度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趋势分析、Mmann-Kendall检验的方法分项分析淮河干流水文站水文要素的变化规律。成果表明,降水年际变化情势基本稳定;蒸发(代表站)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干流王家坝站降水径流关系相对稳定,鲁台子、蚌埠站降水径流关系呈现下降趋势,1991年后按照多年平均降水计,鲁台子、蚌埠以上流域分别减少20、27亿m^3,减少幅度接近多年平均径流的9.6%、10.5%。泥沙系列整体呈减少趋势,其中蚌埠站呈显著性减少。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50年~2007年淮河中游干支流主要测站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中游河段的水沙特性;采用输沙平衡法分析中游河段1985年~2005年沿程冲淤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来流量、行洪区启用状况等因素对泥沙输移的影响,得出了河段冲淤变化与各相关因子的关系;根据干流主要测站现有的床沙和悬沙级配及相应的水沙资料,初步建立淮河中游水流挟沙能力公式。  相似文献   

11.
淮河中游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道实测资料分析了淮河中游河道的冲淤演变情况。结果表明,淮河中游各河段的冲淤 特点不尽相同,主槽和滩地的冲淤规律也不相同,河道发生的变化与淮河中游的水沙条件密切相关。 河段输沙总差值与断面法计算的冲淤量比较分析显示,近期人工采砂导致的河床变形远大于淮河中游 的自然演变。河道冲刷扩大将有利于增加河道泄量,但无序采砂也将给河道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淮河中游河道整治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年 《人民长江》2008,39(16):1-3
淮河中游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黄河夺淮和人口增加的影响,淮河中游河道淤积,大量的湖泊洼地被围垦成圩区,造成中游行洪不畅.1983年以来,采取了铲除、退建行蓄洪区堤防,切滩、疏浚河道,整治束水河段,调整设计水位等措施,扩大了河道行洪能力,工程措施在防御1991、2003年和2007年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对25 a来工程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5,(11):46-49
研究引汛末淮河水入蓄城西湖蓄洪区,抬高城西湖蓄洪区蓄水位,对缓解淮河中游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淮河润河集水文站多年的流量、水位资料和城西湖区天然来水流量资料,分析蓄水的可行性,并在拟建进水闸条件下,根据现状需水和预测需水,采用时历列表法进行径流调节计算,得到历年蓄水位和引淮水量,采用适线法计算出水位经验频率,在蓄水位为20.5 m时供水保证率可达到98.7%。对不同引水方案进行计算,推荐闸底板高程为19.0 m和过闸流量为100 m3/s的方案,最后利用Arc GIS进行蓄水模拟淹没影响,表明水位抬高至20.5 m的淹没区域变化小,蓄水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4.
刘四中 《治淮》2002,(10):7-8
一、河道现状基本特征 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河道从洪河口至洪山头,长431km,其中洪河口至正阳关长153km,正阳关至浮山长235km,浮山以下43km。各段河道现状基本特征为: 洪河口至正阳关段,沿淮有7个行蓄洪区。干流河道主槽平滩宽200m左  相似文献   

15.
潘人龙 《治淮》1998,(3):31-33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那里有水、旱、淤、污等多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又有灌溉、航运、水产、水电等多样兴利事业,其中水害是常见而多发的灾难,也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水旱对立的矛盾中,需要化害为利,造福人民,安邦定国。现就防洪方面,谈谈淮干中游大控制。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1991年安徽淮河流域那场罕见的洪灾,也许记忆犹新。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饱受洪涝之苦的淮河人,对治淮有着热切的企盼。洪涝灾害刚刚过去,党中央、国务院就及时地作出了加快治理淮河的战略部署,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安排了治淮骨干工程——怀洪新河复建工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淮河流域人民的深切关怀。淮河人民迅速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怀洪新河主要利用现有的河道、湖洼扩大浚深,河线自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涡河下游何巷起,沿符  相似文献   

17.
王玉太 《治淮》2002,(9):3-5
淮河流域面积27万km~2,在中国七大江河中不算大,但淮河洪患频繁且严重,在国内外都是有名的。淮河洪患的特点及成因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做了哪些治淮工程及其成效如何?下面作简要介绍。 一、淮河洪患的特点及成困  相似文献   

18.
万隆 《治淮》2011,(1):5-7
一、问题的提出 淮河原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黄河夺淮661年,淮河尾闻被打乱,洪涝灾害频发,河口海岸向外延伸了70多km,并形成了洪泽湖。新中国治淮60年来,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已初步建成,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从2003年和2007年大水来看,  相似文献   

19.
杨刚  王海兵  王林 《治淮》2009,(12):50-51
POPs,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一类具有很强毒性,在环境中难降解,可远距离传输,并随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累积、放大的污染物。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效应,而且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以及其他器官的病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眭,  相似文献   

20.
沈捷 《治淮》2013,(4):29-30
借助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协方差相关系数法,对淮河干流4个水文测站的年泥沙量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近几十年来径流泥沙量变化趋势,探讨四个测站年泥沙量变化的相关关系,并简要分析了淮河中游入河泥沙量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