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4.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5.
基于代理成本视角,文章实证考察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管理者投资迎合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媒体关注能显著抑制管理者投资迎合行为,尤其是对股票高估引起的投资扩张;当管理者具有较强股权薪酬收益动机和控制权私有收益动机时,媒体关注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媒体关注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监督机制而非声誉机制实现;这一抑制作用仅存在于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代理成本较严重的公司,且主要来自权威媒体和政策导向媒体的关注。研究还发现,媒体关注抑制了股票高估引起的投资过度,总体改善了投资效率。研究表明,媒体在抑制管理者基于自利动机的投资迎合行为中发挥了积极的治理作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8年以前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129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以及公司改变投资策略后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能显著增加公司投资支出,并降低投资支出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程度.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投资策略变化赋予较高的价值评估,且这一价值增加效应在规模小、成立年限少、非国有企业等遭受严重融资约束的公司中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缓解了公司遭受的融资约束,并通过提升公司投资水平而增加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7.
苑梅 《财会研究(甘肃)》2007,(6):57-58
近年来,利用股票、债券融资的企业逐渐增多,股份制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各种政策法规的制定仍不完善,企业融资规模还比较小。在我国,股权融资是直接融资最主要的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行为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此做出具体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私募股权投资对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渠道。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因此,在项目选择时有自己的原则:第一是投资对象要具有良好的成长性,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第二是拟投资的企业必须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要拥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9.
10.
以2014—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呈倒U型关系:当股权质押比例低于58.35%的临界值时,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小,随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的上升,基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的考虑,上市公司会扩大股权融资规模;当股权质押比例高于58.35%的临界值时,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大,为了规避控制权稀释效应进一步加剧的风险,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上市公司会缩减股权融资规模。另外,这种倒U型关系在非国有企业和相对控股公司中更显著,且股权融资规模对质押比例的容忍度较低,其临界值分别为54.94%和55.09%。 相似文献
11.
国有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上具有特殊性,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的虚住等特殊性可能对非效率投资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国有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类型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了A股上市公司除金融行业外行业2003-2007年连续五年的数据,对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是否存在非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沪市2000~2002年配股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最后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0至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生命周期企业会计稳健性对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不区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时,会计稳健性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总的非效率投资和投资过度,但对投资不足的作用不显著;第二,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存在投资不足的样本组中,会计稳健性加剧了企业的投资不足,衰退期企业存在投资不足的样本组中会计稳健性的作用则相反;第三,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投资过度样本组中,会计稳健性对投资过度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在衰退期企业最大,成长期次之,成熟期最小。 相似文献
14.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3,(3):65-74
选取我国沪深两市2009-2011年830家国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政府控制的层级将其划分为中央政府控制和地方政府控制两类,从内部控制要素角度,结合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布局调整等制度背景,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对于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质量提高整体上可以显著改善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效率;(2)相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改善效果更为显著;(3)将投资非效率区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种情形,发现(1)、(2)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5.
风险投资与首次公开募股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风险投资在我国首次公开募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经营目标和行为对我国首次公开募股公司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以2010年11月12日之前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元回归进行的分析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存在盈余管理现象,风险资本持股并不能减少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盈余管理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2006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实施股权激励的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股权激励本身的约束、内部公司治理背景以及外部监管等与股权激励有关的约束机制,研究股权激励、约束机制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2)约束水平综合值与公司业绩正相关,说明约束机制对管理层越有效,越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3)目前,股权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有效配合,未能出现共同提高业绩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4,(3):104-112
财务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银行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对借款人形成积极的治理效应。银行实践中是通过事前监督、事中与事后监督这样一个动态机制来实现其作用的。在区别了银行监督与债权治理、债务治理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银行监督在不同阶段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银行的事前监督是有效的,这可以极大地降低逆向选择风险,但事中与事后监督呈无效性特点,这说明道德风险的隐患仍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债务融资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的数据,对债务融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比例偏低,且有减少的趋势;债务融资率与企业业绩具有正相关关系,债务融资对提高企业业绩有积极的影响.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4,(4):17-32
利用2007-2011年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职工特征和薪酬信息,研究在中国特有工资制度下职工特征如何影响企业薪酬支付。研究发现:企业支付给高学历职工更高薪酬,给予不同岗位职工不同的薪酬待遇;国有产权和垄断强化了学历的工资效应,并使岗位价值贡献与薪酬支付出现错配;在岗位业绩无法准确衡量的情况下,学历对岗位薪酬有交互作用。结论表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错配了学历与岗位薪酬。研究从企业层面提供的有关教育工资效应的经验证据是对宏观或个人层面文献的有益补充,也拓展了普通职工薪酬类文献,有助于理解职工教育特征在职工薪酬支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投资效率和企业产权的角度考察了高管变更的影响问题及相应的经济后果。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说,高管因为投资效率低下而被更换的证据较微弱;高管被更换后,投资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区分企业产权后,我们发现,相对于国有公司来说,民营公司的"高管变更-投资效率"敏感性更大,但高管变更之后投资效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然而,相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公司来说,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公司在高管变更之后投资效率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