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设计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设计的现代性本身就是一种富有生产力的力量,它不仅生产文化、建筑、设计与艺术,而且是延伸到过去与现在中去的一种创造性生产图式,由赋予其生命的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现代城市设计对人在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心境投入极大的关注.欲构建时空一体化、文化与自我认同,从中承传和发现时空的现代意义,以持续不断地进行现代城市设计创作.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6,(31):1-3
建筑色彩与城市社会历史文脉的形成、与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形成、与城市居民归属感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归纳了长春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建筑色彩特征,并从自然环境条件、传统地域文化、近现代地域文化、建筑技术与材料四个方面分析影响长春建筑色彩形成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长春建筑色彩的规划建议,为延续长春地域文化风貌特色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无锡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合璧"建筑是一批工法精细,气质独特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延续了无锡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征,而且初步形成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重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上世纪初"中西合璧"建筑的解剖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处理好吸收外来优秀建筑文化和保护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建筑文化继承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茂新 《民营科技》2008,(11):209-209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或民族特征的形式存在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呈现并张扬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在深层次上把握与创新传统。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柔性发展与适时更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缘于经济全球化、高速城市化、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以及现代化的冲击,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与延续地方文化遗产以重塑地域特征和传统人文风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必然要求妥善处理土地利用、无序管理、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权衡保护的支出和收益等综合、复杂性的问题,本文以分析研究当前历史街区保护理论发展和实践状况为基础,揭示国内在改造与保护性开发中的误区、负面影响及未来趋向,并通过引入柔性的动态适时更新概念,从改良城市功能、再造人文景观、传承和利用历史文脉、调协各相关学科发展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目的通过对城市中心区更新和开发中地域历史文化保护议题的探究,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可行性策略和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建筑外部形态角度入手,探索资源型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对于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建筑技术等方面,解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建筑外部形态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资源型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绿色发展新时期,低碳与智慧城市、绿色建筑是新时期城乡建设行业发展的核心主题。在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因传统建筑文明可以衡量城市与建筑文化先进的程度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人如今引以自豪的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地域性传统建筑,既是我国不同地域多民族建筑文化的载体,也蕴含着我国先民们在农耕时代积淀的建造智慧和经验。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还应该创造代表当今社会发展水平的新的建筑文明。"低碳"、"绿色"应该成为新时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源"动力,也将是未来城市与建筑的内涵。从新时期建筑方针的思考,到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技术路线等方面,做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Art Deco风格在上海近代建筑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上海城市肌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除物质层面的影响外,Art Deco还传播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作为都市文化重要发育时期的建筑风格,Art Deco风格必然长期控制及影响到后来上海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拼贴,更深藏着城市历史、审美趋向及价值观.城市形象不仅是空间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体现着文化与形象的关联性.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重新认识Art Deco的价值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地域特征及城市文化的意义,维护城市形象及生活方式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9.
<正>一、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信息时代的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城市生产方式无不受到全球化影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也不例外。在统一的现代城市规划技术、相似的建筑材料、类似的建筑结构背景下,不同城市规划方案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差异越来越小。城市面貌日趋雷同,城市建设中模仿、抄袭、复制现象十分普遍,毫无自我的山寨建筑举目皆是,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仅靠有众多高楼大厦,而缺乏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的城市是没有魅力的。建筑风格如何更好地体现地域文化,是当前各地城市规划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态的特征始终与人的感知与反应密切相关,研究独特性城市意象的演变有助于从主客体交互的层面认识城市形态特征的生成过程与演变规律。以重庆为例,通过分析历史地图、文学作品,提取历史时期重庆城市意象的特征;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访谈获取当前城市意象特征;结合历史研究与形态分析,总结独特性城市意象的时空结构与演变规律;揭示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以及影响意象感知的因素,探讨对地域特征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孙道成 《价值工程》2010,29(24):137-137
经营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我国的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民族的统一和智慧,要求城市应富有自己地区文化的现代城市景观,这种城市景观要充分表现当代中国人民勤劳淳朴、热爱自然的优良传统和宏伟的民族气魄,既有很高的城市生态环境效能,又有高尚的艺术性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城市营销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涛  张京祥 《城市问题》2007,(9):96-101
全球化时代营造的激烈竞争环境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吸引更多的全球资本,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城市营销作为城市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城市营销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城市营销理论的研究进展,就城市营销起源、内涵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并对我国营销型城市发展战略的利弊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城市化进展加速,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城市化正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复杂的背景和社会转型压力,论述了加快建设城市科学的重要意义.文章重点介绍了城市科学的学科构成、城市科学发展的现状、水平和存在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城市科学建设的11个领域;中国城市化理论框架;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城市土地与城市住房;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城市社会与城市社区;城市文化与城市史;城市快速、立体交通设计与物流综合;城市生态与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等.文章最后还对城市科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地方响应作为中介,将全球化、城市化之间的互动作用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机制分析框架,从城市和农村两个空间维度来解释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机制。结合对昆山和玉环两个不同全球化路径的案例探讨,从制度创新与政策投入、全球生产网络与治理、产业升级与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发展与地方政府企业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剧烈变迁,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国外地方政府转型研究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提出了"地方政府企业化"的概念,以指代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在转型中普遍表现出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行为模式.并将之与企业化政府、企业家城市、城市经营、城市管治等概念进行辨析.最后通过与西方地方政府转型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何振鹏 《价值工程》2010,29(35):22-23
综观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凸显交融化扩张、实力化取向和非对称对比等三大特性,反观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一方面,先进文化起主导作用,发展前景广阔;另一方面,文化发展不成熟,转化与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牢牢把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一价值取向,确定正确的创新路径,实施科学的创新方略,从而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7.
牯岭是近代中西文化在庐山交融的杰作,它所拥有的十八个国家建筑风格的近千栋别墅,与庐山秀美的风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庐山近代文化的独特标志。本文以中西文化在庐山的交流与融合为研究背景,通过还原近代牯岭的发展与变迁,意在更好地保护和促进现代牯岭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慕云舒 《价值工程》2012,31(3):51-53
四合院反映着北京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民俗,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民居建筑的特性,本文从四合院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空间构成特性等相关研究,对这一传统居住形态进行考察与归纳分析,对中国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Castells’ definition, developed in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 as movements which combine struggles over collective consumption with those for community culture and political self‐determination, reflects the dynamics of movement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 which have since undergone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s. In spite of these transformations and fragmentations, Castells’ analysis remains relevant to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urban movements. One of its legacies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flict lines along which, still today, the major urban contestations take place, even though most of the individual movements no longer converge in one multi‐class actor intent on urban social change. The issue of collective consumption is more topical than ever in the current conjuncture, as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are curtailed, and as local as well as supra‐nation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 are zeroing in on the neoliberalization of the public sector. Also, Castells’ highlighting of the contesting of state power has proved prophetic, not only in the continued presence of autonomous strands in the varied protests against commercialization, privatization, surveillance and exclusion, but also because it implies a sharp critiqu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civic engagement discourse currently in vog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