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回归模型,从行业、城市和因果关系三个层面定量分析了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最后得出结论:FDI(外商直接投资)能通过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而促进浙江省经济增长。因此,今后相关外资政策的制定不应该只一味强调引入外资的数量,而必须从影响FDI技术外溢效果的诸种因素出发,充分发挥外资对当地内资企业的辐射作用以促进浙江省经济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2.
伴随全球资本流动的日益加快,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当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人们越来越关注大量外资的流入对东道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本文就国内外理论界对外资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动态进行分类汇总,综合分析其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不同的经济发展现实制定不同的引资战略。  相似文献   

3.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下降之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宇 《财贸经济》2006,(4):9-12
本文通过对1982~2004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额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前者流入的确促进后者的提高,并且还发现从1992年起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下降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是通过技术转让、示范和模仿效应等直接途径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新的竞争机制的引入的间接途径实现的.对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下降之谜,认为这与我国自主的科技投入提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95-1997,2000-2003年期间,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平行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了FDI对工业行业内部的技术外溢,及影响技术外溢的因素。结果显示:在1995-1997年期间,FDI对我国工业行业内部有不显著正的技术外溢。技术差距较小、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得较大的技术外溢。在2000-2003年期间,FDI对工业行业内部有显著正的技术外溢。技术差距较大、资本密集型工业行业获得较大的技术外溢。因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工业行业的引资应偏重技术差距较大的资本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FDI对我国的外溢效应,证实了这种外溢效应的存在性和显著性。接着又对影响外溢效应的内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力资本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都有助于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不仅仅影响一国内部经济增长,同时也和外部经济交往比如外商直接投资(FDI)存在互为补充的关系。FDI能够对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东道国的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提升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发展中国家要加大本国的教育投资;鼓励跨国公司的培训活动和实施吸引人才的制度;实现FDI、人力资本和技术外溢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8.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量吸纳外国直接投资,不仅明显地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矛盾,更主要的是通过吸纳外商在直接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外溢,促进了技术进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显著成效.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市场环境,让外资直接投资产生的外溢效应更加充分发挥作用.应改进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密集的行业,鼓励FDI加大研发力度;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各种联系;允许和鼓励外资对某些行业的国内企业进行并购,使外国直接投资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仇俊 《江苏商论》2013,(4):58-61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不断加快,FDI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显。文章在描述我国服务业和FDI流入现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服务业FDI的资本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发现:FDI能够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效率。政府应积极合理引导FDI流入服务业领域,充分发挥FDI的积极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规模、形式和地区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扩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外商投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作用不够明显,引进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有待加强,部分企业合资.合作的盲目性比较突出,外资控制领域延伸,产业不安全性凸显和能源、环境和交通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中国汽车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三缺口"及"四缺口"理论为主导思想,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成为我国引资的主要目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技术单靠国内开发往往是不可行或是不经济的,而通过引资的方式利用跨国公司现有的先进技术,则可  相似文献   

12.
刘琪 《中国电子商务》2014,(8):81-82,84
本文将人力资本分为国外人力资本和国内人力资本,以中国为例,采用9个OECD国家的1980-2011年共210个观测值作对比,用定量分析方法探究不同人力资本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国内人力资本与国外人力资本皆对FDI技术吸收能力产生积极效应,且综合指标比分别的单独指标对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更大的影响,海归型人才与非海归型人才相比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将Barro和Martin的领导者一追随者模型扩展至包含外商投资部门,构建了技术差距对FDI溢出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得出如下结论:外资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即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对于存在不同程度技术差距的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对FDI溢出效应的作用不同;当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过大时,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会产生更显著的技术溢出,反而由于东道国企业难以吸收而抑制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14.
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实现的关键;文章论述了技术外溢的产生途径;对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角度分析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因素: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基础设施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相结合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有正向作用,而对外贸易和初中、小学的人力资本尚未构成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考察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文章在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实证模型。模型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确实对创新投入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能活跃企业整体创新行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出现了创新产出相对不足的现象,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了负向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改变了企业内部的创新资源配置路径,使得模仿创新在企业创新行为中的地位提升,对创新效率的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钟帅 《江苏商论》2022,(2):135-137
基于对外投资理论和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探究我国OFDI产生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机理,通过梳理相关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慧芳 《财贸经济》2006,(12):83-87
本文创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三层次综合分析模型.模型综合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影响因素3个层次探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性规律,能够逻辑一致地解释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影响因素及选择依据.该模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能够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依据该模型,本文简略分析了企业在不同条件下的几种投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理论界关于是否应该将发达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目标问题上产生的不同意见,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所面临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能力的矛盾。实证检验证实我国企业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还是以与我国经贸关系密切、市场规模相对狭小的国家和地区为主。但从长远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应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企业微观层面的角度出发,利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合并的综合数据库,根据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考察OFDI对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同时,本文还使用动态估计的方法对企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做了进一步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即OFDI具有正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于不同的行业和地区,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显著差异;对不同生产率水平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引起企业正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也不同;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利润率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正向的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