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建立在市场非有效假设上的市场时机选择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在中国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是否存在着市场时机选择行为。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融资时机选择行为,这种融资时机选择现象的存在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非理性的交易行为以及上市公司存在\"圈钱\"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市场时机效应——基于股票换手率和股票收益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市场时机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从理论的解释能力和实用性等方面对这一新兴融资决策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得出许多有意义的结论。然而目前的实证检验主要基于市值账面比(M/B)指标作为市场时机代理变量,这一指标引起学者们很大争议,研究结论缺乏可靠性。本文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实际特征选择股票换手率作为市场时机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市场时机与外部融资方式选择的关系,同时引入股票收益变量检验市场时机对资本结构动态变动的综合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换手率在企业权益融资中具有重要作用,换手率较高时企业选择发行更多的股权融资,股票换手率和股票收益均对资本结构变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融资选择的市场时机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行为互动视角,对公司R&D投资行为的误定价迎合性进行研究检验。总体而言,本文研究结果支持了R&D投资迎合行为假说,发现在中国制度环境下R&D投资迎合行为的实施主体为民营终极控制上市公司。误定价影响R&D投资的传导路径与股权融资渠道密切相关,与股票市场外部治理压力下的理性迎合渠道不显著相关,不存在公司管理者为最大化股权薪酬利益而迎合投资者短视的R&D投资行为。此外,R&D投资迎合行为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也主要是通过股权融资渠道而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视角,本文以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的研究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及融资规模对公司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全流通格局开启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多元化的时代。在国内研究中,鲜有基于股权分置改革来研究市场时机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外部融资加权平均市账比作为市场时机的代理变量,通过建立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发现在股票市场全流通的背景下,市场时机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持续性很短,大约为3年。同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时机、盈利能力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在长期内会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8.
9.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数字金融给市场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本文借助2012-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了数字金融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数字金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该研究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从机制分析来看,数字金融通过降低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促进企业的投资效率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东部地区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的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角度出发,利用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2001~2011年的数据,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进行验证,发现中小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融资约束,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其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得到一定程度地缓解。因此,政府应积极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搭建政策平台,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金融机构应将供应链金融作为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业务创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增值服务价值,在为中小企业系统解决物流综合问题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相似文献
11.
12.
企业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影响.文章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6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主要运用回归模型研究了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起到消极作用,股权集中度越分散越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市场反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以及由此衍生的控制权转移现象日渐增多,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市场也基本形成,为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市场反应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本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6~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先抑后扬再抑”的倒N型特征,控制权转移信息存在提前泄漏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投机炒作现象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前我国外资参股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本文分析了外资参股中国上市公司的动机和模式,指出外资参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逐利性,外资参股的动机主要有经营性动机、战略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外资参股我国上市公司的模式有直接参股模式和间接参股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对外资参股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行为金融理论介绍基础上,揭示出在非理性行为时有发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借鉴行为金融理论进行投资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之后,参考Jegadeesh&Titman(1993)等的方法,利用A股主板市场数据按股票收益率、换手率、市盈率的选股标准在研究期内选择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考察其在持有期的超额收益率,分析各种投资策略的盈利性,以期寻找适用于我国A股市场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兴市场金融与贸易》2013,49(2):91-106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strict security-offering regulations, we examine market timing by linking firms' decisions to withdraw private placement (PP) proposals to changes in market condition during the approval process. We reveal that timing based on the strictness of the security-offering regulations is as important a dimension of market timing as timing based on the issuers' market valuations is. A firm's probability of withdrawing its PP proposal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its market-to-book ratio and changes in the strictness of regulations, measured by changes in the issue market (hot/cold) occurring between proposal announcement and outcome day. PPs for investment financing have more pronounced timing effects than PPs for asset restructuring.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与市场价值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托宾Q值(Tobin‘sQ)作为衡量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指标,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与其市场价值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基本呈正向变化关系,但也出现了二者背离的现象。本文最后分析了股票市场特定时期市场价值背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2002—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研发投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内生性。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存在内生性,在控制了内生性之后,股改前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股改后股权激励对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结果表明应该将研发投资作为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条件之一;此外,合理的安排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股权配置比例是保证企业有效进行研发投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的结论深化了我们对股权激励内生性的理解,并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和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基金选股选时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西方基金绩效评价中较为常见的选股选时能力模型及其FF3改进模型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进行实证研究,在处理过程中考虑了不同取样频率和不同样本区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基金只存在很小程度的选股能力,而基本不存在选时能力,更没有基金同时具有选时能力和选股能力;(2)多因素改进模型与原模型相比显著提高了解释能力,说明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用多因素模型;(3)加快取样频率后基金表现出更强一些的选股能力,但在各年度内基金的选股能力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