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互动——以江西新农村建设调查分析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结合实地访谈、考察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说明:政府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面太宽,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农民自主作为的领域则很小,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政府主导面太宽与农民作为领域太小互相影响,导致前者越位、缺位而主导功能失灵,后者导致自主作为受抑而主体性消减,不利于两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合力。政府应纠正现有失灵现象,着力构建农民组织以增强农民主体作用,避免新的越位、缺位以改善其主导作用,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只有充分尊重农民,关心提高农民素质,激发群众的自信心、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变为现实,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影响政府主导地位和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本文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层政府行为既有主体性又有客体性的特征。并指出,其二重性特征,对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农民行为的可塑性,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只有不断深化对广大农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认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通过对湖北省英山县的调查,总结了该县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决策。无论是客观需要还是着眼于现实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正确导向、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的资金支撑、制定新农村建设蓝图的设计规划、提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组织保障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不同层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关系、政府资金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政府才能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群策群力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稳妥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该方首先从人本价值角度提出新农特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目标导向及实现方式内涵;进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产权条件与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条件;并从农民自身出发,认为农民具备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性前提,同时综合素质其有很强的作用;最后结合我国目前农村制度和政策特点,提出了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6,(2):26-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以确立农村劳动者主体地位为前提,以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生态和谐为重要内容,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技能为目标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国家的引导及发达地区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这不是靠财政支持种草修路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地农民和基层政府长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这是对我国农村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以来,湖北省安陆市辛榨乡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部门服务”的工作思路,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让农民群众唱主角,走出了一条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创造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强对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政策研究,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户与社会化大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依托。 相似文献
14.
新农民培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并界定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受益主体、价值主体的地位。这样的界定,对于新农村建设思路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廓清。这种主体地位的确认,也正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农业结构及体制,新农村建设最能体现“新”字之所在。但是,农民主体地位是需要由新农民群体来承载的,从而引出了另一个深层次问题,也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要将培养新型农民放在优先领域。新农村建设应该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将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农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农民是这项事业的主要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然而。现实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确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国家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给予农民主体地位实现进行保障。为此,要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民自我治理制度;大力加强农民自发团体建设,实现参与式发展的自治组织制度;赋予农民更多权力,改革农民参政议政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最落后的区域,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提高农民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本文通过分析农民素质现状,指出农民素质较低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更应是新农村建设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农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支持,仅凭政府政策扶持和基层组织的行政推动,新农村建设很难按预期计划顺利推进.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或即将在全国各地展开。在这个改变广大农村面貌、改变亿万农民生存状况、改变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农民居于主体地位开发挥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还需进一步认识。我们有的同志在口头上承认是一回事,而在实践中贯彻则是另一回事。比如,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有的地方不以发展生产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村庄建设,认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有的不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搞大拆大建,加重农民负担,使农民债务累累,甚至返贫;有的大搞形象工程,耗费很多而农民收益甚微;有的乱占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些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究其思想要源,主要的一条就是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有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及实现途径认识不够,以致形成“误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现阶段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的良性互动;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政府根据农民主体的实践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再进一步指导农民的土地经营改革实践,其中政府为改革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是重中之重;农民的主体作用则体现在积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践,探索土地改革的新途径,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在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实践中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收入,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