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贷款能否收回,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贷款发放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归纳起来,影响贷款收回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贷款方式;二是贷款对象。其中贷款方式主动权掌握在银行手中,这就是我们要着重进行贷款方式比较的原因。所谓贷款方式,是指贷款偿还保证的具体形式,是贷款原则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保证、抵押、质押)和贴现贷款三种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表现为各项贷款,因此,贷款方式的选择就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贷款方式的评价标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贷款方式是影响贷款风险或者说是保证贷款安全的基本因素,因此,"三性"高度统一是贷款方式评价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沈唐  王庆付 《现代金融》2005,(10):42-43
借新还旧作为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业务操作方式,它是指贷款到期(含展期后到期)后不能按时收回、又重新发放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行为。借新还旧有利于商业银行盘活存量贷款、收贷任务的完成,克服了诉讼时效的法律限制,进一步明确了债权债务关系,并有可能要求借款人完善或加强担保,弱化即期贷款风险。但借新还旧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信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有借有还”的信用观念进一步弱化,并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推迟了信贷风险的暴露时间,沉淀并累积了信贷风险。面对这样的风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法律上去认识和解决借新还旧中会出现的风险,并及时加以防范与化解。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是一种收益与风险并存的经营活动,贷款风险的绝对避免是不可能的。银行的工作目标是正确分析、评价贷款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有效地降低贷款风险。而从某种意义而言,任何一次贷款风险的发生,任何一笔贷款不能收回都是因为贷款的还款来源出现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系统地认识贷款的还款来源是十分重要的。还款来源,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以归还贷款的款项。贷款的还款来源可分为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第一还款  相似文献   

4.
浅析贷款五级分类与贷款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贷款五级分类又称贷款风险分类,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力法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是我国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和加强金融监管进行的一项基础性政策建设,它将对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贷款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因素,使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不能按时、足额疏回贷款本息及贷款贬值,贷款风险的产生,不仅有金融监督机制不完善及内部管理不力等内在因素,还存在诸多外部制约因素,商业银行是贷款风险的承担主体,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经济生活中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使风险的存在成为客观现实,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尽量夫避风险,以免危及社会、经济的稳定,要恰当的把握这个问题,需要对商业银行经营中,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农业银行商业化后,利润极大化已成为其追逐的最终目标,贷款利息能否如期收回,应收未收贷款利息的高低是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如何收回应收未收贷款利息,降低应收未收利息额已成为商业银行共同探讨的热门课题,就这一问  相似文献   

7.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是在近几年开始起步并大力发展的,是一种边发展边规范的过程,目前尚未进入违约高发期和收回期,因而很多潜在风险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的风险将会逐渐体现。从个人消费贷款品种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个人消费贷款大多为中长期贷款,第一位的是家庭购买住房,第二位是个人购买汽车,这些都是个人消费的大宗贷款。这些贷款有着固定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在贷款风险上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容易受到社会、经济、信用环境、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8.
吴元珍 《浙江金融》2005,(5):21-21,25
防范贷款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实行贷款担保(包括抵押、质押或保证)。一般来说,抵押或质押能实质性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而保证贷款在一般意义上可以降低贷款风险,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谨慎对待。本文根据我国保证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风险防范措施,以促进保证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9.
担保作为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物、权和人.即通常所说的抵押、质押和保证。这三种担保方式的贷款依次被称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其中.保证作为商业银行贷款担保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商业银行与保证人约定,当第一债务人不履行或无法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人的选择是商业银行保证贷款风险防范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结合我国银行保证贷款的实际情况,从银行内部控制角度提出保证贷款风险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贷款风险分类在现代商业银行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目前贷款分类的实施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健全以及人员素质和观念等方面的制约,从而影响贷款风险分类准确性和合规性,为此,必须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方式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监控,健全完善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实现贷款质量的全面优化。  相似文献   

11.
王帅 《中国外资》2013,(11):7-7
<正>一、传统项目评估管理模式及弊端贷款项目评估质量决定固定资产贷款质量,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其防范中长期贷款风险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而在传统信贷管理体制下,贷款的调查、评估评价、发放和管理的一体化特征明显。而作为固定资产贷款项目风险的评价手段-项目评估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表现为:1、项目评估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和经营制度上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2.
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作为代理类的中间业务,委托贷款业务最大的特点是银行收取相对稳定的手续费,不需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并且可借以拓展自营业务不能涉及的贷款市场,同时扩大银行影响,赢得一批优质客户,因此备受商业银行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又称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目前,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对加快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高贷款质量,降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存在的粗放经营、信贷集中、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强调落实贷款管理责任制,建立良好的贷款风险管理文化和完善贷款经营考核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谭亚勇  朱振聪 《会计师》2009,(12):34-35
<正>一、引言贷款减值准备是商业银行为抵御贷款风险而提取的用于弥补银行到期不能收回的贷款减值的准备金,用来应对未来对银行资本的潜在需求,具有防范银行信用风险与补充银行资本的特性,是目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一个重点。监管部门要求按照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计提,对于专项准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全国金融系统"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年"。我认为,健全内控机制,防范贷款风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当前基层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应建立健全五大机制。一、建立健全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就是要在贷款策略、贷款投向、贷款程序、贷款方式、贷款管理上把好关口,预防风险的发生。1、在贷款策略上实行分散经营。分散贷款风险的基本原理是概率论中多个独立事件同时  相似文献   

17.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在新贷款分类管理办法下,如何开展信贷业务审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仅从建立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内部审计体系的角度,就开展贷款风险分类审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前,贷款仍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贷款不仅有收益还有风险,贷款风险度正是贷款收益与贷款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贷款风险度,寻找到贷款收益与损失之间的最佳衡量点是银行追求的目标。由于贷款收益与贷款损失都是可以量化的,因此贷款风险的衡量即贷款风险度同样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南方金融》2002,(9):38-40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在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试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2001年,考虑到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条件基本具备,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决定自2002年1月1日起在除农业发展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外的银行机构正式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国外金融实践和国内的商业银行试运行证明,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比"一逾两呆"分类法更科学、合理.但是,在贷款风险分类的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急需改进,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今年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监管力度,并提出2005年要对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实行两项新的不良贷款管理办法,贷款分类准确性的偏离度监测和贷款分类迁徙变化情况监测.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不仅是商业银行监控信贷资产质量的手段,同时也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做为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抓好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切实了解贷款风险分布情况,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也是各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