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现状、环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继炜 《山东经济》2011,(6):33-36,147
人民币资本项目已经实现了部分的可兑换,但总体上开放的程度和范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种种设想需要我国提高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但流动性过剩等外部环境也对中国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带来了挑战。下一阶段,我国应首先推动金融体系的全面建设,同时适当调整资本项目开放的顺序,并且加速外汇市场建设,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管,才能保证资本项目开放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
9月号1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凭借独特的政策和经济结构,避免了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后果。一系列引发危机的因素,包括开放资本项目、依赖外债、汇率浮动、货币政策脱离政治控制、甚至国家失去金融流动主导力量的地位等等,这些情况在当时的中国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后,1997-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地蔓延成银行危机,众多的商业银行不但有支付性危机,而且形成了巨大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处于资不抵债的技术性破产境况(表1).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5,(33):15-16
中国摆脱1997年席卷亚洲的货币危机后,其资本控制措施因成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并使中国免遭经济危机而得到人们的赞誉。不过,在中国政府决定放弃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而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之后,中国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郭颖 《北方经济》2004,(4):35-37
中国已经加入WTO,不论是WTO制度的要求还是中国客观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中国开放资本项目.中国的现实条件,决定了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该有步骤有策略地推进,而不宜直接大幅度地开放.QFII和QDII被看作一国间接开放资本项目的理想制度,因为这两个制度能够绕开外汇管制壁垒,实现资金的跨国界流动.自QFII实施以来,QDII的实施成为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何燕 《上海经济》1998,(3):10-12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无论是危机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大大超过了几年前发生的英镑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未来亚洲经济发展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这场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危机的成因1、直接原因: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性炒卖1995年初,国际投机商在成功地令墨西哥比索贬值而大获其利后便将目标转移到了亚洲新兴市场。大量资本游于东南亚货币市场,一旦哪个国家经济出现问题,投机资本便伺机而动,大量抛售该国货以获取暴利。泰国明显的经济基础不稳固正好提供了可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信息》2008,(11):46-47
2008年5月4日,东盟和中日韩宣布共同出资至少800亿美元以帮助参与国抵御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这让人们不得不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美国的次债危机上,并且开始担忧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是否真的会最终引发亚洲的金融危机。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经常项目却已置身于全球经济链中。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是金融全球化的结果。今天,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冲击同样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8.
与流行观点相违背的是,我国外汇储备在1998-2000、2001-2003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由于非实体资本的流动所引起,而非由外国直接投资所导致。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8-2000、2001-2004、2005-2006三个时期来看,我国非实体资本流动分别呈现大规模流出——流入——流出三个特点,表明我国对非实体资本的监控尚缺乏有效力度。2004年后我国加大了对资本市场开放的力度,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非实体资本流动的监控以降低其带来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尔街日报》3月15日】近代爆发的经济危机无疑都与资本的流动有关。巴西经济危机、墨西哥经济危机与石油美元的流动有关;日本经济危机、亚洲经济危机则与投机性资本的大规模流动有关。不同的是,80年代的危机是传统的以通货膨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9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则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经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成为亚洲金融大国;经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成为世界金融大国。”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关志雄如是评论中国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国超越西方理论、在逆境中得以维持高速增长的秘密是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还必须研究其与中国政治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