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关系.本文以制造业为例,从需求整合与开发的角度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紧密相关,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不仅有力地助推了经济增长,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相当的距离,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扬优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的竞争力,促进创新和城市、区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现阶段应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制度变革和市场化进程,积极培育需求市场,抓住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进入入世"后过渡期"的契机推进其对外开放,实施适合区域实际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ECFA的签署、实施、生效对两岸的经济发展纪实机遇也是挑战,两岸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对两岸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5.
ECFA的签署使两岸经贸合作日益受到关注,纺织业作为两岸重要的产业如何在ECFA框架下进行合作更是令人瞩目。本文以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分析了两岸纺织业的竞争力状况及其优劣势,结果表明两岸的纺织品贸易存在较大的互补性。据此,文章提出了在ECFA框架下两岸纺织业需确定合作重心并均衡发展,发展垂直分工与水平合作,加强长板、弥补短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天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建成北方经济中心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天津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对比,并从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提出具体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指标,比较分析了京津沪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情况,并得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红 《时代经贸》2010,(20):168-169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并基于截面数据,对中国和13个OECD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部门结构及其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与OECD经济体相比,中国国民经济及其三次产业中的物质性投入消耗相对较大,而服务性投入(即生产性服务)消耗相对较小;大多数OECD经济体生产性服务的将近70%都投入到了服务业自身,而中国生产性服务的一半以上则投入到了第二产业;中国与OECD经济体的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都较小,但后者的感应力系数高于中国,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不仅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应有的带动作用,其本身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距不只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社会诚信、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制的约束。因此,打破市场垄断、理顺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和政府行为以及打造诚信经济,应该成为政策制订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5,25(3):49-5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一大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也可理解为比较生产费用优势,它是由各国土地、劳力、资本等有形资源禀赋上的差别引起的。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同一产业之间竞争力的比较。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的发挥,才能得到最终体现。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实现其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耀  马衍军 《经济与管理》2005,19(6):12-14,17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中国产业结构进入了调整和升级的新阶段。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禀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方向和趋势,中国又必须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培养竞争优势,用高科技、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中国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应用质化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基于大量访谈,从深层次视角揭示了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融合意愿、融合能力、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GVC下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4个主要因素。其中,融合意愿和融合能力是两大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间接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子范畴(12个)、主范畴(产业融合意愿、能力、环境和资源)和核心范畴(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创建产业融合平台和降低行业壁垒等促进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考虑知识流动和制度变迁效应的情况下,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利用2004-2009年分行业的数据,估算了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知识流动和制度改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之后,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服务业、交通运输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个细分行业的FDI与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尽管金融业的FDI增长在统计意义上能显著影响工业生产效率,但效果比较微弱;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FDI对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知识流动的增强与制度的改善能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借鉴产业生态中的生态位相关理论,利用区位商分析法、SSM分析方法等从静态、动态以及生态位的重叠程度3个方面分析比较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生态位。静态方面上海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江苏和浙江生态位有相似性;动态方面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位竞争力都比较强,而上海又高于江苏和浙江,江苏好于浙江;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上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江苏和浙江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比较高,而江苏、浙江与上海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低。  相似文献   

17.
以协同创新为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转移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我国2002-2015年省域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有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的关系发挥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协同创新与区域技术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实现。结论可为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主体协同创新和区域技术转移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可以总结出其具体路径。选取1985-2017年中国年度数据和1960-2017年美国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广义和狭义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之间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可以得出高质量发展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即拓展并细化产业转型升级维度;注重不同产业间的配比,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配比;重视并确立制造业的根本地位;提升我国经济外向型程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战略性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根据产业创新力、产业引领力、产业持续力、产业聚集力、产业碳减力五力特征正确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要筑牢市场、科技、资本三大支撑力,最后要强化政策举措落实力,通过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工贸易战略转移是东西部协调发展的良策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加工贸易向西部转移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转移论”论者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论进行评析,结合运输成本理念,提出了西部可持续发展加工贸易的建议,指出在重视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廉价劳动力等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应将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高等要素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放到战略的高度,并由此得出结论:建立在梯度发展战略和传统比较优势战略基础上的加工贸易由东向西的战略转移绝不是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