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性别结构是否均衡将直接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并直接关系到婚姻、家庭及社会安全等重大社会问题.婚姻挤压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并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婚姻市场出现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农村的婚姻挤压程度高于城镇,低学历人口同样高于高学历人口;社会上出现了较庞大的光棍群体.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支配下的一夫一妻制中国及远古以来一夫多妻制的历史渊源,说明两种不同思想形态之下的夫妻关系及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包括婚姻缔结的平等和自由以及婚姻解除的不自由;封建礼教支配下的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婚姻缔结的不自由、不平等和丈夫解除婚姻的自由;基督教婚姻的夫妻关系:头身关系;封建礼教支配的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妻)事夫如天。  相似文献   

3.
婚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两性结合为特征,是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婚姻方式也不断发生变迁,而由此产生出的一系列道德关系和道德责任也会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的婚姻道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婚姻道德应该提倡以追求幸福为目的的婚姻,应该坚持自由原则,以爱情为基础,不提倡婚前性行为;婚后夫妻双方更应该坚持互爱、平等、自由的原则,正确看待离婚问题,离婚后也要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4.
吴洁  李晓换 《时代经贸》2012,(16):71-7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男性婚姻挤压这一现象逐步凸显。乌鲁木齐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这个问题也被逐步重视。本文通过陈友华单身婚配性别比计算方法和出生性别比计算婚姻挤压的方法等两种研究方法证实了鸟鲁木齐男性婚姻挤压的存在及严重程度,分析了婚姻挤压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藏族农奴制社会婚姻市场的历史入手,结合实例,探讨了藏族农奴制社会女性婚姻挤压的原因、后果。结合近年来藏族婚姻挤压逐渐缓解的状况,对比中国当代婚姻市场男性挤压日益严重的现状,预测了藏族婚姻市场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如何化解中国未来婚姻市场的供求矛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1],男性婚姻挤压这一现象逐步凸显.乌鲁木齐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这个问题也被逐步重视.本文通过陈友华单身婚配性别比计算方法和出生性别比计算婚姻挤压的方法等两种研究方法证实了乌鲁木齐男性婚姻挤压的存在及严重程度,分析了婚姻挤压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婚姻制度古已有之,婚姻家庭关系是人类社会最为广泛和普遍的社会关系。关于婚姻关系理论,丰富多彩的学说和主张早已得到广泛宣扬:契约说、伦理说、制度说.身份关系说、信托关系说,笔者赞同婚姻契约论,本文拟从婚姬契约的概述.婚姻契约的伦理性表征,以及婚姻契约的伦理性对现代立法制度的意义来分杯支持婚姻契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婚姻价格函数和婚姻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与其他的人类行为一样,寻求的是收益最大化,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都符合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文章将爱情因素引入婚姻价格函数的分析中,得出由于爱情的存在,婚姻中的个体会按照婚姻资本进行正向组合。婚姻选择会影响婚姻资本的组合以及婚姻价格的形成,婚姻的净货币收益和心理满足决定了婚姻的选择行为,而且货币收益和心理满足可以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9.
人口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表现形式之一。除承担着人类繁衍这一最基本职能外,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婚姻结构与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有着内在联系,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婚姻模式也随之改变,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事实婚姻是法律婚之外客观存在与社会生活中的婚姻形态,并在许多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名称、性质和法律上的对策各不相同。中国自1950年《婚姻法》确立了结婚登记制度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未经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事实婚姻仍然大量存在。对此,中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对其效力的确认几经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在立法和司法的层面上,对事实婚姻的效力问题大致经过了:承认—相对承认—绝对不承认—相对不承认的四个阶段。事实婚姻的大量存在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相似文献   

11.
人口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表现形式之一.除承担着人类繁衍这一最基本职能外,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婚姻结构与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有着内在联系,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婚姻模式也随之改变,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时代的镜子。婚姻家庭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而用于记载婚姻家庭制度变迁的便是婚姻法。婚姻法即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对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调整,涉及到男女老少、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除了婚姻法,没有哪一部法律的修改和催生会如此万众瞩目和众说纷纭,这不仅是因为婚姻法与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千家万户的生存质量有关,还在于婚姻法是一个时代变迁和社会文化转型的晴雨表。即使在当今社会,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也未从女性的身上彻底脱去,在婚姻之中,女性的权利仍未得到合理有效的保障。而在我国现有的婚姻立法制度之中,妇女权益的保证也未得到充分体现。现如今,我国的婚姻立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88~2013年的微观数据通过DFL收入分布分解技术,分析了婚配中的教育匹配行为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的婚姻市场在各种不同的教育水平上都有较强的婚姻正向匹配现象,虽然婚姻的教育匹配程度在不同教育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长期趋势,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婚姻教育匹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家庭间的收入差距,从截面上看,如果不存在教育匹配,样本期内的基尼系数将下降0.5%~5.5%;从时序上看,如果教育匹配保持1988年的模式不变,样本期内的其余各年收入差距会下降3%~5%。这些结果说明,以往研究有可能过高地估计了婚姻的教育匹配行为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婚恋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恋爱、婚姻问题的一种基本的看法和态度,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恋爱问题随着大学生中恋爱现象的日益普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进行分析,提醒高校德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和行为决不能简单的回避或漠视,而是应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以消除其不利因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综合调查2006年数据,对夫妻个人社会经济及双方家庭经济因素的匹配结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进行了考察。"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定能够带来幸福感,职业匹配、单位类型匹配和级别匹配往往会恶化男女婚后的主观幸福感,经济条件对等的婚配模式则有利于男女幸福感的提升。婚姻匹配结构对男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着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婚姻无效制度是对婚姻关系是否有效成立提出异议的一种救济制度。该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的结婚制度更加科学、完善。而我国《婚姻法》又同时规定了可撤销婚姻制度,但从世界无效婚姻立法发展趋势看,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正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了更好地把握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有必要取消可撤销婚姻制度,仅保留无效婚姻制度,将可撤销婚姻制度包含在无效婚姻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对学生婚姻管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后,高校学生结婚、生育不再被禁止。学生结婚、生育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高校对学生的婚姻、生育问题不能干预过多,应本着保护原则、消极管理与积极管理并用原则、积极引导原则、人性化原则、协调原则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8.
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性别比失衡的竞争性储蓄动机解释了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文章把子女结婚这一自然事件作为处理变量,通过婚前和婚后的家庭储蓄变化识别出"婚姻效应",为竞争性储蓄动机理论和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提供了微观证据.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人以及家庭特征后,相对于已婚家庭,未婚家庭储蓄显著更高.在排除地区性差异、教育储蓄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样本匹配等问题之后,未婚比已婚家庭具有更高储蓄水平的结论依然稳健.文章进一步分析识别出了城市和农村异质"婚姻效应"和婚后消费结构的变化,发现"婚姻效应"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都产生了影响,但"婚姻效应"对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抑制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婚姻市场的竞争性储蓄动机理论.  相似文献   

19.
素有"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的女作家王海鸰创作出版了系列婚恋题材小说,她用"冷静而近乎残忍"的写实手法阐述婚姻困惑从而引发社会思考。文章探析了她情感心理中对男人迷信的破灭、人生成功的喜悦及婚姻否定观对其小说创作主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保山市中缅边境跨国婚姻数量迅速增长,跨国婚姻有其积极性,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带来了一系列负效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保山中缅边境跨国婚姻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详实的调查了解,深入分析保山中缅边境跨国婚姻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中缅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的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