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性风险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金融风险,其来源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监管当局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尽量降低系统性风险爆发引起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以维护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际上的政策讨论、研究文献以及重要的经济会议都开始强调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金融监管问题,世界各国对金融监管的理念也开始由微观审慎监管向在整体框架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演进,研究的重点是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及工具、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的分析等。本文将提供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综述,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来确定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欧美等国纷纷建立宏观审慎机构来监测和管理系统性风险。我国也应尽快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加强各监管部门的协调,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4.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监管者的深刻反思,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区别于微观审慎监管,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梳理.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对其概念、维度划分、实施主体以及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最后将之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比较以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反思金融监管的浪潮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改革建议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宏观审慎概念的起源、演变与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三大要素(即分析、监管和组织框架)的相关文献,厘清了宏观审慎政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提出了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流.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出发,以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方面产生的风险为基础,阐述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应对两类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从新的角度为银行业应对系统性风险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侯璐 《经济师》2020,(5):109-110
国际金融危机在近些年频发,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冲击与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针对系统性风险的抵御存在一定的能力不足。在深化整治银行业的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体制下,不难发现我国银行业存在较多系统性风险,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文章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针对我国目前银行业所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分析,对于审慎监管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背景提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8.
夏岷 《当代经济》2016,(9):105-106
在国际经济形式日益严峻的环境背景下,国际组织与各监管机构也逐步完成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国际监管的水平.对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核心内容,根据我国国内的国情,我国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但是,这些手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金融会计领域尚存在监管不和谐等问题.尤其是在医院的金融会计问题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医疗问题在国内的整体形式还相当严峻.本文就具体针对怎样将宏观审慎监管和医院的金融会计问题相结合,共同促进国内医院方面的金融会计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各国监管机构意识到,系统性风险问题是当前所面临的最难且最重要的问题,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并不能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行,监管体制急待改革和完善.因此,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得到了其应有的重视.本文从系统性风险的内涵及成因入手,提出从系统性关联和顺周期性角度来评估系统性风险,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工具和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业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基本理论问题、监管工具、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关系、监管组织机构改革和国际协调制度这五方面。虽然学界在上述五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众多不足,今后需特别重视从制度构建层面出发,研究国际监管合作和国内制度。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银行系统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之间相互持有的风险头寸;二是银行体系集体性的风险转移动机。为了达到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银行监督目标,应该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可行途径,一是监控银行体系的隐性风险头寸;二是建立问题银行的市场出售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选取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流动性比率、资本充足率与信贷/GDP的月度数据,采用反映时变特性的TVPVAR模型,探究宏观审慎监管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时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监管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相互影响关系,而且长期的效果更明显;宏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的调控,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影响,随时间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以及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使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键,而系统性风险及其测度则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诠释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按概率分布研究方法、未定权益分析法、流动性不足、金融网络、宏观金融与压力测试六种方法,评述了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驱动因子及演变模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管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审慎管理的关键是,运用合适的政策组合工具及时有效地发现、测度与管理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6.
赵静  许海萍 《财经研究》2021,47(7):108-123
良好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有助于引导市场主体预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国不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的背景下,文章对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内容进行语料处理,生成计算词典,计算每次口头沟通事件态度的得分,进而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指数,并分析口头沟通指数与金融机构关联度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监管当局会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进行口头沟通,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四部门关联度指数的变化均会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可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发挥作用的时滞为半年,其主要影响银行业被传染指数和保险业传染指数,并且偶尔会出现沟通失灵。进一步地,本文基于监督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子样本词典得到具有倾向的短语及其概率分布,利用文本分类器对新的沟通文本进行自动分类,并计算新样本的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样本的指数结果较为一致,说明本文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量化方法具有可复制性和可延展性。  相似文献   

17.
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2009年初,国际清算银行(BIS)提出用宏观审慎性的概念来概括导致次贷危机中"大而不能倒"、顺周期性、监管不足、标准不高等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会计准则和监管要求不相匹配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现有的相关金融会计问题,笔者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转换处理、计量模型的改进、披露机制的完善等多种措施,但从长远角度看,应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金融会计领域的宏观审慎监管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是2008年至今的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如何在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础上融入宏观审慎监管,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对此,我国应在“巴塞尔Ⅲ”的基础上,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构建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巩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维持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蒋海  罗贵君 《经济前沿》2012,3(2):134-149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Ⅱ》,不能有效解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金融当局和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金融管理制度的目标。为了反映这一最新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对微观审慎监管缺陷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梳理了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银行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地位与权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等主要国家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步伐。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明显加强。实际上,中央银行在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实施货币政策、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中都扮演着金融稳定的重要角色。因此,强化中央银行监管权限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在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应进一步明确其监管地位,赋予其应有的监管权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