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新生 《魅力中国》2014,(23):169-169
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而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招生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定位不准,教学模式落后,造成学而无用。要实现中职教育发展,必须实施教学改革,改革重心是实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大量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本质要求。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绩效的考核和认定是关乎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各高职院校在考核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简要地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的难点和问题,并且提出了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3.
《发展》2007,(6):145-145
康县一中始建于1962年,是一所市级示范学校。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其中初中班6个),在校学生2933人。全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88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0.4%,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分别占教学人员的10%和50%,中共党员占20%。在2005年秋引进一次性应届师范院校本科生31人的基础上,又于2006年秋引进29人,2007年引进21人,使学校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学校高中计划招生1100名,届时学校将有近3400名学生在校就读。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高校与外贸企业合作中出现的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经费不足和实践教师匮乏的问题,借鉴国际上流行的双元制模式、CBE模式、TAFE模式,实施以校企合作的建设机制,灵活多样的校企协作形式,合作协调的校企协作运行机制为内容的解决方案,建立校企双赢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与实习平台。  相似文献   

5.
李书领  侯明 《魅力中国》2014,(5):243-243
本文是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为素材,主要调查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情况、校企共编教材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学校为合作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情况、管理工作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调查,分析该校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炬  马健 《魅力中国》2009,(18):67-68
"学校建在企业中,企业办在学校里",是新形势下诞生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既培训了"双师型"教师;又解决了实训教学的耗材难题、创造了经济效益解、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还实现了"产学一体化教学",学校即企业、企业即学校,使学生在学校就了解企业。把校企合作产品的典型零件,作为技工院校教学的综合训练课题,使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吴丽丽 《魅力中国》2013,(34):196-196
校企合作是利用职业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也是现阶段国内外职业学校主要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深入探究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对社会经济、学校、企业、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为立足点,不断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打造政府引导、行业引领、企业培养,学校统筹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更贴近于社会,人才培养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维度都能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增多,为使得高等教育以及专业设立符合社会经济的需求,各个院校都很重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下文章,根据近些年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活动上所遇到的困难,提出了有效的方案以促进校企合作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熊毅 《魅力中国》2012,(29):143-144
从企业、教师、学生角度,分析国内“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工学交替形式、校企合一形式、校企契约形式,评价了每种形式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了“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存在的问题:认知误区、校企合作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机制问题;并提出“工学结合”的推行需要政府的全方位支持、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加强职业学校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主管部门重庆市教委分别与重庆煤监局、重庆市煤管局、重庆市安监局和重庆市能源集团公司签订了五方共同建设协议,建立了"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学校推进"的政产学协同创新机制。五方共建,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成立矿业工程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为了及时跟踪市场发展变化,引进、消化先进实用技术,建设校企合作的"产学研"互动平台,建设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散中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发展至今,难题就在于"深化"两字,以及科研活动处于初级阶段的高校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下与企业合作存在障碍。为解决以上难题,文章本着共赢原则,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探寻校企合作切入点,提出校、企、师合作概念,并依据校、企、师三者主导地位不同对目前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实例阐述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进而提出提高教师科研活动服务企业行动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技工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明显区别在于教育和生产的直接联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离不开技工教育的“人力支持”,技工教育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技术的“动力源泉”。本文叙述了我校要把校企合作作为技校发展的必要性,进而阐述了我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和尝试,坚定了校企合作办学是技工学校培养技能人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广告教育要时刻关注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广告学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对于广告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意义,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校企深度合作正是未来广告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项目选择、人力资源配置、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决定了项目合作的可行性,而依托企业现有业务、学校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是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是利润.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各方的利益很难同时实现.缺乏合作动力。本文试图从校企合作中各利益主体角度出发.在各主体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     
《中国西部》2014,(36):6-6
<正>教育部"六个严禁"规范中职招生教育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2014年中职招生工作要坚持"六个严禁":严禁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机构招生;严禁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封锁中职学校招生信息;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买卖生源,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委托任何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严禁普通高中挂靠中职学籍进行招生。  相似文献   

17.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法、深入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分析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其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影响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因素;学生自身的冲突主要包括实习前的期望和实习后的满意;学生与酒店企业的利益冲突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接受培训与酒店对实习生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学生对薪酬福利的要求与酒店以较低的人力成本获得经营绩效,学生实习工作和身份需要得到价值认同和受尊重与酒店管理工作欠完善的冲突;学校与酒店的利益冲突主要包括:学校公益性质与酒店的营利和追求经营绩效,学校注重对学生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酒店对学生廉价劳动力的获得和人才培养的相对欠缺。最后从构建有效利益沟通协调机制、满足合理诉求及完善校企合作办学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利益诉求协调措施,为推动校企合作办学顺利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教学手段,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本校"校企合作"+"专业合作"式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为例,在现有学校与企业合作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探讨,提出"校企合作"+"专业合作"的中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武汉经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四面八方涌入武汉,汇成建设武汉的重要力量。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多次强调,提升进城务工者综合素质,对于武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意义重大。据统计,武汉现有的农民工中50%以上为初中学历。“农民工素质进城”方案启动后,武汉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将陆续面向所有进城务工者,实行常年滚动招生,并按照国家相关招生政策对农民工实行推荐免试入学学习或培训。培训班设有计算机操作、数控技术应用、机械、电子、建筑、家政、餐饮服务等26个专业。农民工可以自由选课,也可跨校选修,修满学分即可。与此同时,在市政府主导下将推行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陕西省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现状、专业教师现状和教学条件现状,认为: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通过改革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