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树冬 《经济师》2011,(5):101-102,104
受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国际经济政治不稳定因素以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之形成的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从困难群体的界定、类型、成因、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指出,政府、高校、社会及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努力为他们的顺利就业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服务与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利 《铜陵学院学报》2011,10(3):116-118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群体则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并从政府、高校、毕业生本身及用人单位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其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发展多元化冲击,促使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问题日益凸显.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主要包括学业困难群体、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群体以及情感困难群体,这些特殊群体学生一般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如何对这些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帮扶,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职业指导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一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着眼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阐述职业指导的内涵,探讨职业指导在这一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李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91-292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想法或措施也纷纷出现,相对于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来讲,现有的雇主太少,因而工作机会也太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无疑使已经十分严峻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倍增,这一群体接受过多年的教育,他们失业无疑是巨大的社会浪费,也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研究表明,加强创业教育不但可以使大学生自身得到安置,也可以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是解决失业的好办法。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多年,他们有能力现在或将来实现创业,而高等学校如果能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无疑是对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高校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招收多少学生,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输送多少合格人才,高校不应该给社会带来就业压力,而至少是达到就业岗位的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出现,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在改变着高校毕业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就业观.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的广泛普及也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信息化网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分析,阐述高校就业信息网络机制的作用,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丽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15-116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阶段是他们的心理状态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折时期。同时,他们肩负家庭、社会等更高的期望,承受着来自学业、生活等诸方面的压力,这也带来了这一阶段他们产生不良情绪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从学习、生活和就业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适合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出现,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在改变着高校毕业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就业观.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的广泛普及也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信息化网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分析,阐述高校就业信息网络机制的作用,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就业主体,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是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为了详细了解他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以天津、重庆两地的新生代农民工吸纳企业为调查对象,从企业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从以前的社会精英供不应求到今天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本文带着这个问题,探究造成这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分析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对其就业产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黎红 《时代经贸》2012,(8):19-2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从以前的社会精英供不应求到今天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本文带着这个问题,探究造成这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分析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对其就业产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是教育界甚至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高校的原因,也有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本文在此背景之下,从高校、社会、毕业生等三个方面出发,详细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背景下,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滞后,弱势就业群体的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他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差距加大,其社会心理动荡强烈,日益被边缘化。因此,研究弱势就业群体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云海 《经济师》2011,(3):112-113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热点之一。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有社会岗位相对缺少、高校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缺乏就业技能与渠道等等,然而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观念,即职业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文章阐述了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并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环境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结合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对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才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中起着支柱作用,而高校教师正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尤其是当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载体,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更有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他们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工作学习、为人处世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本论文正以此为切入点,系统阐明了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形成的原因以及师德养成的策略问题,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提高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6.
失业是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的失业群体巨大,其存在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体的,如经济体制的转型、城乡二元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者自身的诸多因素。他们的现状也令人担忧,整体年轻化,文化程度低的占很大比例,生活质量低下,就业环境趋紧,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再就业。  相似文献   

17.
一、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研究生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一直是就业优势群体,可随着人才高消费的降温,加上研究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导致如今的就业道路不再一帆风顺,甚至还会屡屡碰壁。于是,在不“唯文凭”的年代,皇帝女儿也“愁嫁”。“研究生就业遭遇寒流”、“研究生就业尴尬”,这是最近国内不少媒体报道研究生就业情况时常常使用的标题。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所以硕士研究生是介于博士生和本科生之间一种群体。由于其所处的尴尬位置,使其成了职场中的尴尬群体,搞科研不如博士生扎实、有深度;做实务又不如本科生实用、有激情,这样其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毕业时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面临着直接的生存困难。一些学者多从失业保险角度分析,鲜见从构建失业救助政策模式角度提出建议。把该群体定义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并且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现状与原因,提出了构建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救助政策的长远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欣 《经济视角》2013,(2):42-43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的连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显现出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政府、教育等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就业措施来促进充分就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探索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成为地方政府及高等教育部门迫在眉睫的重要内容,从而帮助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陈敏 《生产力研究》2011,(11):37-39
失地农民老化劳动力由于身体和技能限制成为逐渐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该劳动力群体城市融入是城镇化的内在需要,是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城乡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因素。失地农民老化劳动力城市社会融入面临诸多障碍因素,如隔离性制度障碍、差异性文化障碍以及空间和社会隔离障碍等,生存状况处于不断恶化的窘境。该群体城市融入应充分结合其短期生存质量与长期发展能力,促进政府主导下针对性的制度环境创新,着力构建该劳动力群体城市融入的空间文化环境,以多形式就业改善他们就业和生活风险环境,改革再就业技能培训模式,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城市融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