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契约理论,在供需不匹配的视角下,形成完备分类的概念性分析框架,并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项Logit模型估计农地流转中的供需不匹配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地块不匹配是农地流转供需不匹配的主要表现形式,制度约束也是制约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农地流转缔约的可能性与地块面积显著正相关,农户认知中的农地产权完整度、村组集体组织统一流转等制度特征对化解农地流转供需不匹配问题有显著作用。现阶段,由于地块不匹配问题难以通过农户间的农地流转解决,因此化解农地流转供需不匹配问题需要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在农地规模化经营趋势日趋显著的背景下,中央为了保护土地流转关系稳定、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等问题,提出了进行“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土地经营权制度构建是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通过对土地经营权的根源进行分析,发现应当将其定性为二元化的土地经营权,从而提出在《民法典》适用背景下土地经营权的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3.
劳动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型的劳动关系,如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工等等,在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分析新劳动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企业世界》2008,(1):20
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说,要加快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等七项措施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要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农业经济发达国家农地制度实施的实践,来发现和寻找我国农地制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以期通过这种对比更好地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和创新提供思路.本文主要介绍美国、法国、日本的农地流转优势和特点,分析总结出能为我们所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相继颁布实施。新的法律法规出台旨在规范企业的劳动关系,必将给企业的劳动用工带来重大影响。如何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控制劳动用工成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每一个企业无法回避且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用好法律法规,管好企业用工成本,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苗绘  王金营 《会计之友》2021,(23):64-71
在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地流转成为提高土地规模效益的关键,农地信托作为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备受关注.文章运用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剖析了我国既有土地信托模式发展困境,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农地信托土地证券化融资模式和推广建议,旨在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投资项目,推进我国"三农"发展.研究表明我国既有农地信托模式面临融资瓶颈,存在资金短缺、农地信托流转面积小、规模化效益低、信托机构发展农地信托动力不足等问题,而借鉴美国、日本的土地证券化融资做法有助于纾解以上难题.应创新构建中国农地集合信托土地证券化融资模式,开辟农地流转中土地证券化融资新路径,以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地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农地关系的总和,包括农地所有权制度、农地经营(使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农地税费制度等.农地制度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与核心.改革和完善农地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和谐土地利益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同民 《企业活力》2010,(10):62-67
当前,由于农村土地的和谐土地利益机制没有建立健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民的合法地权和各级政府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本文拟从完善土地征收和征用法规、规范政府农地征收和征用权、培育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完善农地补偿制度、健全农地征收和征用程序、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构建和谐土地利益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在农地非农化进程中为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地权及其相关利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完善制度安排,构建冲突治理机制广西防城港市农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当前的农地流转形式有转让、转包、出租、入股、征用和其他形式。其中,转包、出租、政府征用的农地流转形式占的比重最大,其他形式较占比小。为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大发展的需要,防城港市需要征收大量土地用于建设,被征收的土地大多数属于耕地,有部分是宅基地。北港安置区居民主要由炮台村村民搬迁过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本文构建农地认知对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基于2019年中国西部6省(市、区)1 673户农户家庭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农地确权对农地认知影响农地流转行为的调节效应及其差异化影响,同时采用相关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地认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农地流入行为的影响效应大于农地流出。由于各地政策力度和宣传方法不同,风险规避心理使得农户在流出方面存在差异化。研究进一步证实,农地确权分别增强了农地认知对未确权组农地流出行为和确权组农地流入行为的正向影响,即农地确权在农地认知影响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因此,在继续完善农地确权政策的基础上,需要从加强多主体农地认知的宣传工作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以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2.
劳务用工已成为当前邮政企业用工的主要形式。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当前邮政企业用工中的法律关系,介绍了《劳动合同法》对稳定劳动关系的作用,对邮政企业规范用工制度的管理及避免用工风险进行详细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管理改革.贯彻落实好<劳动合同法>,抓好配套制度建设,完善用工管理,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实现新老用工方式的平稳过渡,是摆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面前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笔者结合高校后勤工作实际,做了一些针对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电力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电力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有较深的轨迹。一个企业它的员工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与该企业劳动用工制动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本文以书面调研、工作经验以及实地考察三者相结合,就近年来电力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对电力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更加实行有效的开展提出一些建议以及意见。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管理改革。贯彻落实好《劳动合同法》,抓好配套制度建设,完善用工管理,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实现新老用工方式的平稳过渡,是摆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面前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笔者结合高校后勤工作实际,做了一些针对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管理改革。贯彻落实好《劳动合同法》,抓好配套制度建设,完善用工管理,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实现新老用工方式的平稳过渡,是摆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面前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笔者结合高校后勤工作实际,做了一些针对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农地市场流转率偏低的原因,以及农地行政性调整是否阻碍了市场流转尚未达成一致观点。本文提出假说认为,农地供求状况主要取决于农户对非农收益期望值的预期;市场发育、交易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农户之间非农收益期望值的预期差异;在开放与二元经济条件下,市场流转对行政性调整具有某种替代性。并通过构建农地供求理论决策模型,运用统计和经验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金融可得性视角下的农地流转与农村居民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可得性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可得性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农地流转,提高农户金融可得性能够提升农户农地流转的概率;(2)金融可得性视角下农户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农地转出组或是农地转入组农户的金融可得性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3)金融可得性可以通过影响农地流转,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地制度创新的一种形式,它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农地资源,但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本文从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出发,对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合理规范土地流转,保障农民权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当前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地制度变革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重要基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目前仍然是我国农村最重要的基本制度,但外部环境变化使这一农地制度创新成为可能;农地制度创新的关键是推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地制度创新必须用法律法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