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增值税、消费税的现状、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劲 《经济研究导刊》2010,(6):21-23,49
增值税是穷人税,不能体现富人的纳税责任。从增值税中分离出消费税,让穷者少交税,富者多交税,改变中国税收承担人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国家财政应逐步增加消费税收入;允许第三产业服务抵扣增值额,完善增值税,规范企业行为;减少增值税收入,减少穷人负担,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也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近年来积极寻求“走出去”的战略.他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了解国际投资环境,而投资国的相关税收政策是正在“走出去”和将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功课.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经贸往来的日益加强,税收制度已成为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研究两国税收制度的差异,从而促进两国的经济合作已十分必要.本文仅对马来西亚消费税和中国增值税的主要方面进行比较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增值税包含在商品中,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向下一级转移,最后转嫁给消费者。偷税问题使这种转移变的复杂,企业不能转嫁给下一个生产环节的税收负担,往往由企业的工人承担了。探讨在保证中国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基础上,分出商品价格5%的份额作为消费税,在最后环节征收。其他的份额仍包含在增值税内,维持现在征收渠道。并且我们还要规定,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交消费税,这样可以治理偷税。认为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的商品不需要发票。  相似文献   

4.
2009年1月1日,我国在一般纳税人范围内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增值税的这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增值税制度的完善,同时,税收固有的杠杆作用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彩响较大,较为突出的是企业税负、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分析相关影响,帮助企业深刻理解增值税改革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苟聪聪 《经济师》2011,(6):152-153
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中对包装物的核算过程涉及到的消费税、增值税账务处理规范不清,一些企业做法各异。文章针对在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下,探析将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协调一致,对烟类包装物核算方法作了具体分析,得出了烟丝及卷烟包装物缴纳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消费税多重职能冲突和调控作用有限,应在中国整体税制改革框架下重新定位消费税职能,平衡筹集财政收入职能与调节职能,考虑消费税与其他税种的统筹协调,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中国消费税改革问题.首先,适时将具备条件的过度消费会危害健康的商品、奢侈商品以及严重影响环境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及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其次,优化消费税税率水平和税率结构,确定税率水平和结构合理性的评价标准,适度提高未能充分发挥调节职能的应税消费品税率,适当调整消费税税率结构.再次,从改革消费税征收环节看,应依据是否具备在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选择适合征收环节后移的消费税品目,并考虑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关于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的影响,进而关注征收环节改革后的税收征管效率和税负连锁变化.最后,基于消费税职能定位的收入归属改革,应关注消费税收入共享后将出现的新的省际失衡,警惕消费税收入共享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财政体制框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8.
日本消费税改革关乎财政健全化及不景气状态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也是安倍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社会对此表示密切关注.本文就此问题的发展与现状进行适当探讨,并给出结论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一直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对企业增加投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抑制作用.2004年国开始在东北地区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这意味着我国增值税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过渡.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增值税转型对税负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再采用试点企业实际数据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实证验证.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严重冲击我国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国家及时出台增值税转型政策,不仅体现了短期内缓解企业压力、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要求,也意味着我国在完善税收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物流费用目前占本地生产总值约18%,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高出近一倍。物流费用高的一个原因是税务和法规,对于业务贯穿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来说,它们需要按不同的税率向不同的机关缴交多种税费。2012年1月1日率先在上海试行的增值税改革,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运输及物流业将会是率先试行的行业之一。在增值税改革对物流行业产生的影响,本文将进行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煤炭企业与增值税改革转型方面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志刚 《经济师》2010,(6):180-181,184
2009年1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煤炭企业影响很大,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劲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15-16,20
在增值税的份额中,划出一部分一般产品消费税,归消费地政府所有.设立一般产品消费税征收上可以减少偷税行为,可以区分企业与消费者纳税责任,可以减少当地的财富流失.  相似文献   

14.
增值税“扩围”改革面临的难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完成后,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随之提上议程。增值税"扩围"涉及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分享、国地税征管权限、税收征管能力、地方税体系、通货膨胀等诸多难题,能否破解这些难题对于稳步推进增值税"扩围"改革意义重大。破解增值税"扩围"改革面临的难题需循序渐进,分步推进;协调中央财政和地方收入的关系;变革税收征管机制;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消费税是以特定的消费品为征收对象的一种流转税,2006年4月1日我国对消费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然而此次改革的范围和力度依然有限,究其原因就是在我国的消费税改革中存在着诸多改革难点。本文对消费税改革中所存在的相关难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消费税是以特定的消费品为征收对象的一种流转税,2006年4月1日我国对消费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然而此次改革的范围和力度依然有限,究其原因就是在我国的消费税改革中存在着诸多改革难点.本文对消费税改革中所存在的相关难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实现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这必然会对扩大内需、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寇恩惠  刘柏惠  张醒 《经济研究》2021,56(10):105-121
增值税的流转税性质和特殊计税方式带来了复杂的税负转嫁问题,会从效率和分配两个方面导致改革效果偏离预期。本文基于2009年采矿业增值税税率改革的自然实验,建立福利分析框架,尝试从转嫁方向、转嫁比例、转嫁时间等维度刻画增值税税负转嫁的过程和特点。研究发现,增值税税率改革导致的税负变化由下游企业(消费者)、企业所有者、企业员工和中间投入供应商四方分担,改革当期的分担比例分别为53.518%、9.953%、0.165%和36.364%,扩展到中期,税负几乎全部转移给下游企业(消费者),负担比例达到77.449%。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竞争性矿产行业,垄断性矿产行业的企业所有者更有能力在短期通过向其他三方增加转嫁而减少利润损失;下游企业虽是主要负税人,但同时能因税率改革增加进项抵扣,实际并未受损。上述结果表明,增值税税负会随转嫁时间、市场力量不同而在多个负税人之间以不同的比例分配,通过多个渠道刺激经济、影响分配,制定改革策略时应充分考虑税负转嫁的影响。本文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增值税运行规律,增强税制改革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20.
李震  王贝贝  曹云辉 《财经研究》2023,(5):109-123+153
构建绿色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如何使二者实现政策协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财务与污染排放的匹配数据库,借助2009年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了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改革引致的税收减免激励对企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稳健性与安慰剂检验为结论提供了可靠证据。异质性分析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对较高污染行业、非出口企业以及在位企业的减排效应更明显。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税收减免激励使企业得以快速更新设备与技术投资,并提升污染治理能力以应对环境规制压力。同时,增值税转型改革与环境规制之间存在较强的政策协同效应,前者能显著增强后者的实施效果。此外,文章还推算了税收减免激励对企业绿色发展的作用弹性,资本税后成本每下降1%,企业排污强度下降0.71%-1.64%。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减税降费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