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24,自引:2,他引:124  
1978-1999年间我国宏观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扩大四个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设计了四个制度变量,对我国的制度变迁进行了量化测试;计算比较了各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小;最后测定了各制度变量的边际影响率和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2.
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增长已经吸引了许多的注意,并由此引发了这一领域内大量文献的出现。这些文献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生产率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重新考察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中生产率作用的争论,对生产率增长提供了一个最新的估计,并由此有助于理解近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并应用一种增长核算技术,来评估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尤其是技术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关于后者的发现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3.
郭长坤 《时代经贸》2011,(6):66-66,68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增长了30年。经济学家们一直努力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经济增长作为人类永恒的目标,其理论远没有成熟。为什么英国最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为什么中国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却没能够进入资本主义?所有这些都可以用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革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将制度变革量化,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要成份分析功能和C-D函数模型,对1978年以来的制度变革在云南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经济体制变革对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是促进云南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利用中国1978-2008年的数据,采用引入了人力资本的新古典模型并把政策作为虚拟变量带入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着重从人力资本和政策变动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对河南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洪庆  朱荣林 《生产力研究》2004,(10):90-91,145
通过采取适当方式将制度变迁量化 ,并利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在河南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经济体制变革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 ,是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 ,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令世界瞩目,比照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找出高储蓄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增长所起的相似作用。分析高储蓄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机理,指出长期的局限性,探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方式,人口、技术进步、制度因素仍然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都被认为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所发挥的结构效应非常明显,制度的合理配置和变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但究竟是结构效应还是制度效应还是二者的合力作用带动经济的增长,不能简单割裂或简单结合。文章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阐述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发挥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结构效应进行分析,认为结构效应的发挥是与之紧密联系、相互牵制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同时结构变化又会促进制度变迁,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一种互为机理的反馈系统。  相似文献   

9.
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增长已经吸引了许多的注意,并由此引发了这一领域内大量文献的出现。这些文献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生产率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重新考察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中生产率作用的争论,对生产率增长提供了一个最新的估计,并由此有助于理解近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并应用一种增长核算技术,来评估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尤其是技术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关于后者的发现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0.
伦蕊 《生产力研究》2005,(10):29-31
哈罗德———多马模型、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制度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但上述现代增长理论中还欠缺对各种制约因素之间相关关系及其相对重要性的评价。本文在一个简单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期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各种投入的效率竞赛过程。其中,长期内用于改善经济制度环境的投入效率是制约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而制度投入的低产出效率则往往根源于社会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发展中国家能否克服短期技术困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贡献在于:首先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实际测算1985—2010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其次通过构建"知识—生产"两部门理论模型,分析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最后基于中国转型期经验数据,运用动态建模方法实证研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短期内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则有碍于经济增长;在长期均衡的状态下,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确实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基本因素的四种看法或假说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包括运气(多重均衡)假说、文化与宗教信仰假说、地理与疾病假说以及制度和政策假说。这四种因素都会通过影响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直接因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与增长。然而,运气、文化和地理都不足以产生持续和巨大的人均收入的跨国差异,无法解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反,制度和政策假说能很好地解释各国人均收入差异以及1500年以来世界财富的逆转。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制度和政策是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主要的基本因素。本文把重点放在有关制度和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的文献上,总结了有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内生的文献,并进行了结论性述评。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关系和经济发展程度是正相关的。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显著;经济越欠发达,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就越不显著。本文最后给出了选择合适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经济政策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1995年至200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经济增长、经济政策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构筑IS-LM模型,本文测算了我国的各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乘数,以量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对公司会计业绩和股票报酬的影响,发现经济政策显著影响公司会计业绩与股票报酬,但不同的经济政策对会计业绩和股票报酬的影响不尽相同;另外,我们还发现,在控制了经济政策因素后,经济增长并没有和公司业绩相背离。本文的发现为诠释我国股市是否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产权制度的界定和规范引导下,生态资源经济才能实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为主题的科学发展。历史上“公有地的悲剧”的启示不单是对产权问题的反思,而是通过设立一套巧妙的制度,以达到“量体裁衣”之功效。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的产生是源于其稀缺性及非排他性的特质。但随着计量这种产权成本与收益的难度不断加深,环境资源体系的经济价值就越来越大。必须考虑在有效利用的前提下,重新界定产权来保证市场与主体效率目标的实现。作为现代产权制度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源类产权,它有别于企业产权制度,且它涉及利益主体的范围之广。涵盖的意义也极其深远。本文对生态资源环境这一较为特殊公共物品的产权问题用产权经济学的思维框架进行研究,从政府、企业、市场、制度四个层级,相应提出构建此类公共产权的四层规制模式,以求破解在生态环境规制过程中出现的产权失灵现象及界定不清的困局。  相似文献   

16.
Economic Growth with Imperfect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rowth eff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PR) protection in a quality-ladder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Stronger IPR protection, which reduces the imitation probability, increases the reward for innovation. However, stronger protection also gradually reduces the number of competitive sectors, in which innovation is easier than in monopolistic sectors. With free entry to R&D, the number of researchers in each remaining competitive sector increases, but the concentration of R&D activity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unnecessary duplication of innovation, thereby hindering growth. Consequently, imperfect rather than perfect protection maximizes growth. Welfare and scale effects are also examined.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安排由传统保险人自行理赔制度 (非中介理赔方式 )向保险公估制度 (中介理赔方式 )转化的制度变迁已长达 12年 ,但既未取得预期的经济绩效 ,又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 ,而是陷入了非绩效的理赔制度的“闭锁状态”。为此 ,本文结合中国本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有关制度变迁理论文献的重要思想方法 ,从经济学角度提供了合乎逻辑的理论解释。长期、动态地看 ,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退出“锁定”状态的演进过程和趋势 ,应是社会成员和政府组织基于利益冲突和利益协调 ,通过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的平等、动态的市场博弈而自发型构的制度市场演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产权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本文从产权角度对建国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作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产权的界定与实施决定着产权的经济绩效。土地改革以来各种农地制度创新形式的不同经济绩效都与产权清晰程度和实施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We introduce a new, easily accessed and objective measure of the enforceability of contracts and the security of property rights. This measure, called contract-intensive money or CIM, is based on citizens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form in which they choose to hold their financial assets. Country case studies show that CIM varies over time in response to political events in ways predicted by our arguments. We also show that CIM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vestment and growth rates, and to the relative size of contract-dependent sectors of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03,自引:3,他引:103  
沈坤荣  李剑 《经济研究》2003,(5):32-40,56
本文对贸易和人均产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证实 ,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人均产出产生了正面影响 ;但国内贸易则相反 ,国内市场分割的加剧 ,阻碍了国内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进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另外 ,本文还发现 ,尽管人力资本对人均产出有着重要而显著的影响 ,但贸易的变化却较少通过这条途径对人均产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