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娅 《经济界》2010,(4):74-77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东部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双向需求”,一方面通过向西部转移产业,东部地区可以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环节攀升,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可以将国际产业链转移模式运用到我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战略中,延伸在国内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转移,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以产业转移来协调产业升级、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企业间的竞争方式转化为供应链的竞争。国际产业转移,直接影响着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变化,影响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虽已形成很大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低端。本文在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动因和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优劣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海尔集团进军美国市场为例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走出去",最后提出了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一、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3.
科学分析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江西适宜承接的行业,对江西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长珠闽地区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广东、江苏和福建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对滞后。为此,要利用江西地处长珠闽共同腹地优势,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和成长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补链模式、内部提升模式、"飞地经济"模式、组团式模式和逆梯度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和优势,优化对接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安徽马鞍山利用世博会机遇,推进东向发展与加速融入泛长三角的战略机遇和战略对策.着重阐明马鞍山在泛长三角区域格局的战略定位,以及在承接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中发挥率先崛起的重大作用;并从马鞍山市情出发,结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提出如何进 一步广泛参与区域合作分工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献回顾和现实观察,本文指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区经济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转移、扩散的时机,发展中地区应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本地区的产业集群,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广东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状况,为东西两翼及粤北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粤东对产业转移的承接效果最佳。另外,珠三角的大部分先进制造业吸引力不强,增速落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在向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同时,一部分行业、企业积极到省外寻找投资地和转入地。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一)规模偏小、进度偏慢据统计,过去3年,珠三角6个产业转出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累计转出企业5983家,这个数字只相当于珠三角港资制造业企业的1/10。截至2011年6月,广州向市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健 《价值工程》2006,25(9):47-4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中,以集群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国别或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在此结合我国在大规模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群与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提升。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10.
面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变化,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变化思路,有效应对。 1、采取差别性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加快制订区域发展规划 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已进入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应通过政策措施加快和鼓励东部地区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有效引导,一方面要抓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另一方面加强外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节能环保政策等的引导,发展先进制造业,避免走上传统增长方式和国际分工体系的老路。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我国东部产业升级和西部大开发形式下,如何更合理地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对于西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理地承接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文章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胡心舟 《企业研究》2012,(6):123-124
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湘南三市作为湖南承接广东等地产业内进的桥头堡,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政策制度、人力资源以及产业基础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列举和分析这些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  相似文献   

13.
政府作用与产业有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有序转移是指符合产业转移规律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具有客观性、政府引导性、规划性、整体性和差异性五大特点。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政府应加强中央政府或上级行政区政府、转入区与转出区地方政府的分工与互动,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政策、区域差异性要素供给政策、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等5个方面构建政府作用体系,系统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4.
地区产业规模是影响产业集聚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数据,以产业规模、专业化指数、企业平均规模等三个指标表示产业集聚,对产业集聚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规模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大,而专业化指数、企业平均规模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特征、路径与实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区位、资源等相对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在经济增长不断受到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长三角地区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路径选择,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制造业目前已纳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但在各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中主要处于低端转移环节。对于手机产业全球价值链来说,增值较高的关键硬件、品牌销售环节由欧美和日本企业占据,珠三角手机企业主要集中于配件、制造和二级代工等增值较少环节。因此,建议其在继续发挥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应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并进行自有品牌建设及加大上游配件议价能力。  相似文献   

17.
章琰天 《管理观察》2011,(28):30-30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产业聚集在区域间合理分布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学术命题。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推动产业聚集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布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我国应该从两个方面推动产业聚集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布: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式发展;引导东部地区部分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具体的推进策略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建立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继续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配套产业。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久富 《物流科技》2006,29(7):39-42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和长三角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的组织体系、战略布局和物流产业一体化机制等方面对长三角物流产业联动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实现国内产业的转移,是我国保持经济增长、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变化将深刻改变我国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路径。为消除国际需求急剧下滑而带给我国制造业的冲击,强调国内自身价值链和产业链构成,是我们未来可能的路径选择之一。推动国际国内产业有序转移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在于东中西部地区加强自身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建设,降低产业交易成本;其次,建立和巩固与东部相关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力争形成完整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最后,以东部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产业主体为核心,推动以技术创新带动的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最终实现全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