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激活农村土地发展的经济动力,满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用地需求,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我国正在进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探索,入市已成为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城乡用地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方法]通过运用帕累托改进理论,深入分析入市前后政府、农民集体和投资者3类主体的利益变化,指出入市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尝试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效入市,凸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值,提高集体和农民收入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结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符合帕累托改进理论的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经之路。[结论]明确和完善入市的主体、范围、市场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协调好政府、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期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2.
小产权房的开发和蔓延,反映了我国城乡土地二元结构体制的突出问题,也将多方利益博弈推向了风口浪尖.在有关部门多次严令禁止的情况下,小产权房却依然广受市场亲睐,继续遍地开花、四处蔓延."合理不合法"之说包含着小产权房说不出的苦衷,却也是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尴尬.这种体制中的主体实质性缺位,造成了所谓的没有处分权利的不完整产权.面对小产权房,取缔还是"转正","转正"后各方利益如何分配,社会公平如何实现,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制度难题.就此,本文提出了建立土地发展权分配制度,将发展权导入小产权房进行农村建设用地体制改革,合理分配各方利益,实现社会总体的帕累托改进,从而彻底解决小权房问题,并最终让小产权房从地下走到地面上来.  相似文献   

3.
在挖掘建设用地区域配置平衡的内涵和分析建设用地区域配置帕累托最优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用地区域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模式,认为建立区域间建设用地指标可转让制度,可以使农用地正外部性效应得到补偿,建设用地负外部性效应计入成本,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增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护农用地的积极性,使建设用地配置得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权益不断提升。当前这种不断提升的权益却仍然与农村户籍相绑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城镇化。为了有效破解农民权益保障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两难境地,有效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权益的处置需要采取新的思路。本文指出了当前农民和农民权益之间是一种"弱连接",且这种"弱连接"将变得愈发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并且以增量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为原则,提出了将农民权益与农民个体相绑定、与农村户籍相分离,从而实现"带权进城"的农民权益处置思路。通过浙江省德清县农村产权改革的案例,本文探讨了"带权进城"在实践中的模式、效果、启示和未尽之处,指出未来"带权进城"实践创新的重点在于农民权益的固化和盘活,最后提出了从富裕地区先行先试,尊重农户意愿,扩大城镇公共服务供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嘉兴宅基地流转工作试点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对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有影响;二是促使农村生产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三是推动农民真正转变为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6.
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确保建设用地不增加,农用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结合上海各区县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正确处理好和小城镇建设、农民宅基地置换、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等相关工作的关系,对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宅基地、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这三大类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进行分类指导,适用不同的流转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试点政策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效能。一、流转模式分析(一)农民宅基地流转模式1、宅基地置换模式宅基地置换属于广义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范畴,是指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建挂钩的政策,在农民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借助埃奇沃斯盒状图阐述家庭农场退出的"帕累托改进"过程,深入分析家庭农场退出可能诱发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应对策略,为家庭农场的合理有序退出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经济学交换的一般均衡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文献梳理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家庭农场退出时,会在家庭农场主、农户、债权人、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的其他成员等主体之间围绕土地合同违约、债务清偿次序、债务承担比例、资产处置等问题诱发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构建家庭农场的合理有序退出机制、盘活退出家庭农场的整体资产、维护退出家庭农场主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家庭农场退出所诱发的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应当依据法律政策、土地流转合同等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对于家庭农场退出的资产采取整体转让、转租、托管经营等方式处理;明确家庭农场退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参照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家庭农场退出的债务偿还规则;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在家庭农场退出时的职能定位;通过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明晰家庭农场成员间的"权责利"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8.
维持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使人们守信履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从经济绩效的角度看,可以从微现与宏观两个层次对信用秩序展开分析。从微观角度看,维持信用秩序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但制度的介入是必要的。从宏观层次看,制度介入本身是需要成本的,因而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及问题,笔者以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切入点,于2011年10月11日~14日采用实地走访和部门座谈的方式,对江西省中部典型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通过分析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范围、形成过程、社会功能以及流转要求等方面的分析、对比转权模式与保权模式两种流转模式新度创新思路,提出了选择转权模式作为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厘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研究方法:以产权让渡及市场化为视角,采用矩阵分类法划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剖析不同流转模式特征与演进路径。研究结果:基于本研究视角可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划分为6种模式,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特征、运行条件、优缺点及收益分配格局,且其存在关联并遵循一定的演进规律。研究结论:规范市场下农地发展权及使用权流转模式将是当前改革的方向,需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农地发展权相关规定;不同地区需因地制宜地选择流转模式及类型,探索具体实施办法,循序渐进推进流转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论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化模式转型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强 《农村经济》2007,(3):20-22
我国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其基本原因是这些地区农村工业化的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原来"乡村办企业、自己用土地"的模式,转变为产业用地流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的模式.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农村企业经营模式转变和工业化方式进步在用地方式上的表现.适应农村工业化方式转型,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是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基本保证,也是在发达地区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曹飞 《中国土地》2015,(4):35-36
<正>河南省自1998年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来,对稳定耕地数量、保障粮食生产有明显的效果。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值得思考。河南省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来出现的问题耕地占补平衡的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手段亟待加强。要在严格按照占和补平衡的基础上对占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很多城市已经面临资源枯竭。这些城市如何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难度都很大。如何寻找突破口从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山西省太原市西山地区在实践过程中,抓住综合整治这一契机,摸索了"西山模式",值得借鉴。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国土资源规划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调研人员,到西山地区进行了实践调查,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补平衡的发展阶段与政策绩效、存在问题与逻辑根源进行分析,对改进方式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管理创新建议,为新时代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城乡融合、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系统推理。研究结果:(1)耕地占补平衡存在实质性不平衡、时空性不平衡、政策性弱化等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问题;(2)在数量方面,通过盘活宅基地增量、存量和完善易地调剂方式,统筹城乡和区域平衡来实现数量占补平衡。(3)在质量方面,通过优化建设用地约束指标、完善耕地质量评价、规范耕作层保护与再利用等促进耕地质量占补平衡。(4)在生态方面,通过完善指标调剂的价格内涵、扩大耕地补偿标准范围、转变耕地补充途径等实现耕地生态占补平衡。研究结论: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规划引领,构建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机制,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后续生态管护长效机制,提升软硬实力等。  相似文献   

16.
杨芳  韩敏  张慧 《中国土地》2013,(7):20-21
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背景下,贵州省各项建设处于补课阶段,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尖锐。针对贵州省的实际特点,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管理政策,是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对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遭遇了严重的土地资源瓶颈,而宅基地置换因能有效地缓解用地需求压力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此,本文通过建立宅基地置换决策模型,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分析得到现行宅基地置换模式(政府主导型)存在的经济学释因,并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尽可能克服现行模式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创新研究——来自成都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规模经营是有条件的大都市周边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大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成都市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创新情况,并对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