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春燕 《消费导刊》2012,(8):169-169
职教初任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分析其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其顺利度过这一艰难的职业生涯阶段,有利于职教师资队伍的稳定及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承载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责任与任务。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正确分析现状,利用优势,突破难点,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侯来琴 《科技转让集锦》2011,(7):174-174,176
目前,我校广大教师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我校教师的德育现状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职业道德在新形势下,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加强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既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要求,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把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重要性和特殊性及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具备过硬的技能,而实际中的职业教育教师素质难以满足需要。因此通过多方努力提高职业教育中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5.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内涵,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信息化工作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最后从个人、学校、企业、政府层面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述我国职教现状,指出保持职教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中职、高职的深化改革。其中,中职要着眼于整体搞活和体制创新,重点提出了六项改革措施,提倡中职向多元化、实用化的可操作方向发展,同时以社会需要来指导办学,以职教特色来建设教师队伍;高职则要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主要从教学基本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完善来提高教学质量,使经过选拔的中职生在理论和技能上得到进一步的深造。构建职教新体系,加强中职与高职的紧密结合,形成职业教育模式的一体化和可分化,以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多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社会中网络学习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对网络学习者知识共享的研究可以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帮助.本文结合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这一特殊网络环境对职教新干线居民知识共享特点和影响知识共享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为职教新干线平台的应用提供了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职教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对职教集团现状分析,提出职教集团发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经之路就是集团内校企文化的深度互融.文章分析了集团校企文化互融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团校企文化互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宋静 《市场论坛》2010,(5):77-79
职教师资培训是职教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职教师资培训通识课程的开发是提高职教师资培训水平的重要环节。国内职教师资培训通识课程的开发目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需要在借鉴国外尤其是澳大利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采用一些措施加以解决。这些具体措施包括: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应用型,教学方法注重灵活性,教学评估突出权威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探讨了国内职教城信息化规划建设情况,对东莞职教城信息化项目需求分析、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及方案几个方面进行规划论证分析,在全国的职教城信息化建设中,首次提出以职教城公共实训中心、公共实训资源作为信息化核心融合平台。旨在对职教城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参考、指导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高职青年教师增幅很快,已经成为高职科研、教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高职校当前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将他们培养成高职校发展的栋梁和社会建设需要的卓越人才。该文结合自身在高职校作为烹饪专业教师的成长经历,以高职校烹饪专业教师通过拜烹饪大师学艺成才的例子,分析高职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外部动力与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为我国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因此积极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意义背景入手,深入分析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理念、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等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高职会计专业三项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提高职教质量路径及高职教育的实际来看,会计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即推动尝试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优势互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训"、"实习"的教学效果;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改进职业教育技能评价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一支稳定优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准确全面理解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内涵内容,各方协同作战全方位地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学院的理实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利用师资培养的社会资源、让专业教师切实把握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了企业锻炼.本文针对如何将企业锻炼的宝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加强专业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阐述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对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用人机关和单位都希望招聘到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而对于那些只掌握书本知识,相关技能不过关的刚刚毕业的高职生的选择却不是很乐观,这就导致高职生毕业后在市场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专业不热门、学校不出名的高职毕业生来说,就业情形更加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高职生在校期间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本文分析和阐述了高职生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职业培训创新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是培养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够对突发事件立即作出反应的人才。目前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存在有实际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比例偏少,兼职教师队伍满足不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考评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有关问题,当前加强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培养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公共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探索"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加快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把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与时俱进地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高职财会专业以不同的方法尝试着教学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及按照工作岗位设置教学内容,终究还是局限于学科为中心分段式课程形式为主。高职财会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的职业素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职业能力,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财会人才状况的职业需求,高职财会专业群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专业扎实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集群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此为基础和依据。该体系以模块的形式将财会类专业不同课程进行组合,体现课程灵活性与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打破了传统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培养规模空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紧缺,但由于宏观和微观的原因,使得我国高职高专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甚理想,毕业后从事对口专业的比例不高,他们从事物流工作后,难以见到拔尖物流人才.其主要因素之一是综合竞争力不强.本文从微观的层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分析并相应的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TAFE培训包的开发工作由澳大利亚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任务并配套经费,由相应领域内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和行家、专家学者进行系统性开发;再由国家培训质量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发布实施;TAFE培训包有利于建立统一规范的职业教育市场,有利于实现教育系统间的沟通与协调,有利于保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办学质量,有利于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